水温的讲究
有些药物遇热后会发生物理或者化学反应,影响药物疗效。
如助消化剂类(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多酶片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类,酶是一种蛋白质,遇热会变性失去活性;
止咳糖浆类,此类药物服用后覆盖在粘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如用热水冲服会降低粘稠度影响疗效;维生素类,遇热后易被还原;
活性菌、活疫苗类,遇热会被灭活;
胶囊型药物,装入胶囊的药物大都对胃黏膜和食道有刺激,或者易被消化液分解破坏。热水送服会使胶囊快速溶化,胶囊皮极易粘在喉咙或食道里,从而减弱或失去了胶囊剂应有的作用;
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易水解,且温度越高水解速度越快,水解后会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可引起类似青霉素过敏等症状。
清热类中成药,中医认为,凉开水送服可增加清热药的效力。
为了充分发挥上述药物的疗效,人们在服用时,应该以温开水(以口感有点暖为宜)或凉开水(25℃左右)为宜,尽量避免使用温度过高的水。
水量的讲究
一般来说,常用口服剂型药物服药都是需要用水送服的,利于药物快速到达作用部位,有些药物服用后需要多喝水:
如双磷酸盐,对食管有刺激性,须用200ml以上的水送服,并补充液体,使一天的尿量达2000ml以上;
抗痛风药,秋水仙碱片,别嘌醇片、丙磺舒等用药期间多饮水并保持尿液成中性或碱性有利于尿酸的排泄;
肾毒性的药物,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该类药代谢时易在尿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尿痛等,损伤泌尿系统,多喝水以减少对肠道的伤害;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每天至少1500ml,此类药物也易引起尿中不溶性结晶,所以服药期间应大量饮水;
作为肠道准备的泻药,如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及硫酸镁等适当多饮水可提高疗效并预防脱水。
有些药物则要少喝水:
如常用的消化道黏膜保护剂思密达每次服药只需50ml水冲服,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药物可均匀地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以吸附致病微生物,如果喝水多了就会减少药物的吸附力;
抗酸、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达喜等服药时一般只需少水送服即可,且服药前后半小时不宜喝水,因为服用这类药物时,喝很多水会稀释药物,使覆盖在受损胃黏膜上的药物颗粒减少,保护膜变薄,降低疗效。
咀嚼片不宜多喝水,如果喝水多了就会将其冲稀;
舌下给药的舌下片如硝酸甘油片等置于舌下含服,不宜马上饮水或进食;
保护性镇咳祛痰剂如复方甘草口服液,甘草片等含甘草流浸膏成分,服用后不用温水送服,因为该成分的药物为粘膜保护性镇咳药,需要覆盖在发炎的咽部粘膜上,以减少局部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从而发挥镇咳作用,如果喝水,必然降低药物局部作用效果。
(图片来自网络)
水质的讲究
大部分药品用温开水送服即可,用果汁、牛奶、茶水、可乐等饮料服药潜藏危机,会使饮料中的一些物质与药物发生作用,影响药效,甚至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茶水内含有大量的鞣质,容易和药品中的蛋白质、生物碱、金属离子等发生相互作用;牛奶含有蛋白质和钙,一方面可使药物失效,另一方面药物也可能让蛋白质变性,从而失去牛奶的营养价值;矿泉水中含有各种矿物质,比如钙、镁、锂、偏硅酸,可能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甚至产生副作用。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前需要先喝一口水来润润咽喉和食道,再按正确的姿势喝水吃药,吃完药后再喝一口水清理喉咙和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