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医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信息来源: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22-01-18 : 访问次数: 11918

返回列表
字号: AAA

越医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绍兴市中医院   沈钦荣(绍兴312000)

 

绍兴古称“越”,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并自成一派,世称“越医”。 王国强副部长说:“越医呈现出专科世家多、流派多、名医多、著述多的鲜明特点,具有重实践、敢创新、善总结、知行合一的独特个性,在中华医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本文拟从经典发挥、专科世家、应对时艰三个方面,对越医于祖国医学的贡献,作一初探。

一、经典探幽,标新立异

四大经典是中医的学术之本,其中尤以《内经》、《伤寒论》为最,历代医家无不皓首穷经,欲悟其真谛,越医探究经典有与众不同处。

《伤寒》研究,创立绍派伤寒理论。绍派伤寒,以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而得名。《通俗伤寒论》何秀山序曰:“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它发端于明代,成熟于清末民初。绍派伤寒秉承仲景学说,是为应对南方真伤寒少、绍地卑湿、温热多挟湿邪为患的临床实际而提出的新理论。其学术观点,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径”【2】,主张寒温一统论,既是对仲景伤寒学说的创新,又是对叶、吴温病学说的发展。其诊疗特色,望诊重观目,辨苔划分六经,特重腹诊;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用药轻灵,根据越地卑湿,越人喜饮酒水的习俗,选用质地轻清的芳香药、鲜品、生品及药汁;专设瘥后调理诸法,示人治养并重之规范。绍派于仲景学说,一是有创新之处,二是通俗实用。正如张山雷所说:“且言虽浅近,而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老医宿学,得此而且以扩充见闻,即在后生小子,而何往而不一览了然,心领神会”(《通俗伤寒论》张序)。同时,也造就了以俞根初、何廉臣、赵晴初、邵兰荪、胡宝书、曹炳章、徐荣斋等为代表的一批绍派名家。

近代祝味菊本仲景之学,提出“八纲论杂病、五段论伤寒”、“本体疗法”之说,重温扶阳,因擅用附子,人称“祝附子”,是江南成功实践仲景扶阳学说、擅用大剂附子的代表医家。

《内经》研究,另辟蹊径。明代马莳是《素问》、《灵枢》合注最早的人,撰《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素问》以北宋林亿等人的 “新校正”本为基础,逐篇逐节对原文的医理、词义予以注释。马氏认为《灵枢》较《素问》更重要,释其书名“枢”为门户,“灵”乃至神至元之意,认为其“犹儒书之有大学,三纲八目,总言互发,真医家之南针”,不能将其“泥为用针”之书,并指出书中用针之法,均可喻为用药之法,遂以南宋史崧收藏的传本为基础,逐篇逐字加以注释,是历史上第一部《灵枢》全注本,其中阐释经络穴道尤多发明。

明代张景岳化三十年时间,四易其稿,编撰《类经》。本书注释《内经》,除对原文注释外,又按内容性质的异同,将其分为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类,进行了“从类分门”工作,故名《类经》。张氏以《易》解《内经》,故叶秉敬序云:“此书一出,当使灵素与羲易并行,其有功于轩歧大矣”。书中也阐释了张氏对命门学说、培补元阳、元阴学说的观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条目井然,易于寻览”。张氏还编撰《类经图翼》及《类经附翼》,自谓“不惟广裨乎来学,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兹妙,无不信手可拈矣”(《自序》)。

在近代整个废除中医事件中,余云岫的《灵素商兑》是废止中医的重要理论工具,恽铁樵的《群经见知录》、杨质民的《内经之哲学的检讨》是批驳余云岫《灵素商兑》的代表作。杨质民是绍兴诸暨人,有人誉杨氏“是我国近代中医界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人,而《内经之哲学的检讨》则是首部用唯物辩证法研究《内经》的力作”。【3】。1936年,该文首先在《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校刊》发表,当时有二十多家刊物转载,可见影响之大。杨氏提出:“吾人欲讨论《内经》之真价,宜以哲学的眼光衡量之,不当以自然科学之见解批评之”。“《内经》之最高理论维何?曰辩证法的观察是也”。“中医为变动的生机的观察,故治无故常,无定法,唯变为适,其智以圆;外医为静心的机械的观察,故治有定准,有定法,规定森严,其行以方。中医尚自然,虽无毒治病,亦十去其九而止,故重机能,而轻言攻毒,以医为自然之仆;外医尚人功,虽解热而犹用毒药,故重器械而主用毒杀菌,以医为征服自然之王。二者之不同如是,而谓中医可科学化乎?无是道也!若以《内经》之最高思想——辩证法为大纲,取近世生理病理之知识,分隶于大纲之下,以为论证之用,此正当之法也。不然,舍弃《内经》之思想法则,其取生理病理以释固有之医学,是投降也,自己否定也,科学化云乎哉?灭亡而已矣!”【4】杨氏之言高屋建瓴,为研究《内经》开一生面。

其它尚有清代姚绍虞编撰的《素问经注节解》、章虚谷《灵素节注类编》、田晋蕃《内经素问校正》、何廉臣《内经存真》各抒己见,不沿旧说,为研究《内经》提供新思路。

二、专科世家,蔚然林立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民间百姓特别信任传承有绪的中医世家,也是传统中医的一大特色。绍兴专科世家源渊人众,家家怀有绝技,造福乡里,声誉远播,成为越医一大亮点。绍兴专科世家有四大特征:一是起源早,流传长,有史料文字记载。钱氏女科,又称石门槛女科,世居山阴石门槛(现在越城区仓弄)。嘉庆《山阴县志》记载:“钱象坰,字承怀,以医名。钱氏自南宋以来,代有名家,至象坰而荟萃先世精蕴,声远播焉。”象坰为钱氏女科第十四代世医,迄今已廿二代。“三六九”伤科,原名下方寺(里)西房伤科,源于河南少林,其鼻祖为稽幼域,原籍河南开封府,自宋迄今,相传数十代,历八百余年,至今有后人继其业。二是影响广。“三六九”伤科为浙江著名伤科,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绍兴地域,有民谚可证:“清明时节雨潇潇,路上行人跌一跤,借问伤科何处有,牧童遥指下方桥。”其名家喻户晓。钱氏女科不但享盛誉于民间,且为南宋著名御用女科,高宗赵构在绍兴行宫暂留期间,后、妃、嫔染疾,每延钱氏女科诊治。三是科目齐全。专科世家中有钱氏女科、嵊县竹氏女科,“三六九”伤科、顾氏伤科、新昌张氏伤科,徐氏儿科、骆氏儿科、汪氏儿科、螺丝桥疳科,寿明斋眼科、明明斋眼科、董氏眼科,菖蒲楼胡氏伤寒专科、湖塘傅氏伤寒专科、傅氏伤寒专科(傅再扬),王氏外科、丁氏外科,下放桥祝氏草科,等等,不胜枚举。四难能可贵的是这许多专科世家大多有著作留传下来,保存了其独门秘术,也使许多名方扬名天下。钱氏女科有《大生秘旨》、《胎产要诀》、《钱氏产科验方》等书存世。钱氏女科所创之妇科之名方——生化汤,即赖于书的传播。何廉臣曾说:“钱氏之方,得盛行者,实始于生化汤。吾越前哲张会卿载之于《景岳全书》。乃时,景岳之全书盛行,而钱氏产科之生化汤亦盛行,甚至妇人皆知,药肆备为通行官方,不必就医诊治,即向药肆购服矣。”(《钱氏产科验方·序》)。可以说,钱氏生化汤是世界上最早非处方药的滥觞。

三、应对时艰,远见笃行

近代对中医界影响最大者,莫过于西医在国内的迅速崛起及废除中医案对中医的冲击,这不仅仅影响中医发展,更关乎中医存亡。越医在这非常时期,充分展显绍兴人特有的聪明才智,身体力行,表现非凡,为全国中医界所瞩目。

面对祖先们从未碰到的难题,他们首先是冷静思考,寻访应对良策。越医翘楚何廉臣外出访道,先寓苏州一年,后居上海三年,并取西医译本悉心研究。何廉臣《中西医学折衷论》又说:“中医则古胜于今,弊在守旧;西医则今胜于古,功在维新。”【5】 既不盲目守旧,也不盲目崇洋、畏洋。同时,积极筹划应对措施。赵逸仙《中西医学竞争论》提出,“如欲维持医界也,第一宜中西并参,新编医学教科书;第二宜广筹经费,大则立医学堂,小则办医学补习班;第三宜要求政府考验,合格者给予出身,或为医官,或为教员,或准其悬牌营业,考不及格者,必须入堂补习,仍旧考取。似此整顿,则欲以医为业者,不得不振奋精神,力图进化,相驰骋于竞争剧烈之场。”【6】将捍卫中医之争引入竞争机制。

其二接受新事物,努力践行。具体行动有:

结社办报。1908年,由何廉臣、裘吉生等人发起成立了“专门研究中西及日本医药科学,以交换知识,输入新理,为阐发吾国固有之医药为宗旨”的绍郡医药学研究社,取孔子会友辅仁之义,以交换知识为主脑,以保卫健康为目的,每月朔望举行讲学。同年,创办《绍兴医药学报》。1909年,该社仿照沪、杭等地医学会名称,改名为绍兴医学会;1915年,该社改组为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何廉臣、裘吉生、胡瀛峤还被推举为总会埠外评议员。1921年,分会与绍兴的西医发起成立绍兴中西医协会;1931年,按照国民政府社会部制订的《文化团体组织大纲》的规定,改组为绍兴县国医公会。《绍兴医药学报》1924年改名为《绍兴医药月报》,至1928年10月停刊。据所见资料统计,1908——1920年间全国大约创办中医杂志20余种,其中许多杂志仅办一二年即停刊。【7】《学报》中西医学兼论,但更注重对中医学理和临证心得的阐发;《学报》特聘海内中医名流章太炎、时逸人、恽铁樵、张汝伟、周小农、傅懒园等为名誉编辑员,水准高,学风正,值得一提的是,《学报》在民国十七年四月第4卷第6期上发表了余云岫撰写的《中国医学结核病观念变迁史》一文,并在按语中说:“余君为攻击中医最烈者,而此篇足资整理中医之助,病家之益,故发表之。本刊不以人废言也”。其崇尚学术,不因人废言如是。裘吉生在主持《学报》编务期间,医药学报社成立了“流通医药书籍有限公司”,出版罕见孤本及名家专刊之精稿70余种,扩大了绍兴医家在全国学术界的影响。曹炳章在《本报继续出版周年纪念辞》中说:“回忆自去年出版至今未及一年,而本外埠之销数已达千份之上,全中国二十二行省,已无处无本报踪迹,且檀香山、槟榔屿、台湾各岛华侨同胞、汇银订购者,亦纷纷不绝。”【8】《学报》发行遍及海内外,成为外界了解绍兴、绍兴了解外界的重要窗口,在当时的中医界产生过重大影响。

1923年,裘吉生在杭州创办《三三医报》;1934年,王慎轩在苏州创办《苏州国医杂志》;1935年,郭若定在北平创办《明日医药》。

医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收录介绍的13家近代有影响的中医学校中,越医创办的占了2家。【9】浙江中医专门学校首任校长为绍籍名医傅懒园,该校于1916年筹建,由杭州的中药行业集资兴办,1917年正式招生,至1937年停办,共招学生425人,学生遍布浙江各地,并有从江苏、安徽、天津、广东及台湾等地来就学的。苏州国医专门学校,创办人是绍籍名医王慎轩。其前身为苏州妇科医社、苏州国医学社, 1934年,遵照教育部颁布私立学校规程,改组为苏州国医学校,至 1937年停办,前后毕业、肄业学生300余名。该两校的师资及学员中不少是绍兴人。该两校师资阵容之强、教育质量之高、培养人数之众、影响之广,在当时独占 头,这是越医对近代中医教育的一大贡献。

中西汇通实践。以西医理论辅助临床。何廉臣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锡纯中风案的按语中指出,根据西医解剖所见,中风患者脑中多有死血和积水,因而在治疗上除引血下行、镇肝熄风外,更应采用活血化瘀法,把中西汇通理论直接应用于临床。

1914年,裘吉生在绍兴创办中西医兼备的裘氏医院,虽然规模很小,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在当时是创举。1921年,裘氏迁杭后,筹建三三医院,这时医院已设病床数十张,聘请中西医师十数人,在实践着他的中西汇通主张。中西医之间的直接交流,是绍兴早期中西汇通实践的另一重要内容。1909年4月朔日医药学社例会时,特邀美籍医生高福林参加,询其近今所治何证居多,方法如何,并对中西医有关话题展开讨论。(甲戌)1934年6月24日(星期日),杜同甲邀请了绍兴城内的 八位中西医名家,他们是张爱白、单轶凡、杨厚斋、裘士东、杨质安、周家枚、田康济、王铁如,除王铁如有事未到外,余皆赴会。席间议决,(一)定名:为甲戌中西医联欢会。(二)旨趣:以增加中西医界感情及研讨学术、阐发真理为主旨。(三)会议日期:定每月第一个星期日,轮值先后,以年龄长幼为序。嗣后,众人或述医理,或议时事,海阔天空,一时觥筹交错,从下午四时至晚上九时,始尽欢而散。这是绍兴早期的中西医沙龙,在全国也属先行。

重视医学知识的普及。30年代的《绍兴新闻日报》,专门辟有《医药与社会》专栏,每逢周二刊行,由赵能谷(名医赵晴初之孙)主持,以“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提高中医学术之水准,介绍合理的医药常识”为宗旨,除介绍一般的中西医保健用药知识外,还发表诸如《重要传染病中西名词对照表及概说》等文章,对普及人们对中西汇通的认识,有一定作用。张若霞《通俗内科学·自序》说,“本书病理多采新学,处方均用中药”,也是中西汇通的一种方式。

这些做法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医汇通实践的宿影,并影响着今天中西医研究的方向。

投身反对取缔中医活动的前列。1929年3月,裘吉生(杭州代表)、曹炳章、何幼廉(绍兴代表)赴沪参加全国中医药团体大,裘吉生被选为大会执行主席之一。会上,裘吉生提议以三月十七日为中医药界的纪念日,当场即获热烈鼓掌通过,这就是“三一七”国医节的由来。会后,裘吉生与陆仲安等名老中医作为顾问随五人代表团赴宁请愿。在南京,裘吉生治愈了行政院长谭延  的病,并利用私人关系会唔了蔡元培、胡汉民、宣铁吾、蒋梦麟、邵元冲等国民党政要,为请愿奔走活动。期间,上海《申报》还以《总理遗墨》作为醒目标题,刊登孙中山赠裘吉生的题词“救民疾苦”,以孙中山表彰中医中药之事实,驳斥废止中医案的无理。

千年越医,越医千年。愿海内外当代越医秉承先贤遗风,齐心合力,共创越医新辉煌!

1、     王国强·千年越医,秀若奇葩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8月15日总第2978期

2、     俞根初原著,连建伟订校三订通俗伤寒论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40

3、     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1月134页

4、    杨质民《内经之哲学的检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编辑部铅印本,1984)

5、     绍兴医药月报民国16年7月第3卷12号67

6、     绍兴医药学报己酉六月4页

7、     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年1月

8、     医药论文二集医药丛书二十七裘吉生编校民国五年

9、     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