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越医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沈钦荣
摘要:本文从重“活”字,为有源头活水来、 重“联”字,互助互赢共发展、重“久”字,力争可持续发展、重“新”字,与时俱进辟蹊径四方面,介绍了浙江省非遗项目越医文化的传承实践,对当下如何传承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这一命题作了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医文化;传承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2003年10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办发〔2005〕18号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39号)发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将中医药类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在世界上唯我国独有,如何将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好、传承好,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这于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精华、守正创新至为重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09年,越医文化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在绍兴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绍兴市卫健委直接领导、参与,保护单位绍兴市中医院、绍兴市中医药文化研究所全力以赴,在传承、保护越医文化的工作中,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 重“活”字,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认为保护、传承“越医文化”,不仅仅是建个博物馆,把越医文化的有关内容陈列展示一下,或者编几本书,做些相关研究而已,更重要的是探索其源头,提示其精粹,并融入现代生活,为当下服务,就是说要把传承“越医文化”这篇文章做活。为此,我们以走访越医后代、收集相关史料为基础,找准“越医文化”与当前工作结合的切入点,努力实践,认真探索。
2008年11月,“中国中药中国行”走进绍兴,绍兴市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验收,抓住这一机遇,我们编撰了《越医千年》,启动越医经典再造工程,先编印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精选),在“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绍兴启动仪式上,进行该两书的首发式,以及绍兴市中医药文化研究所成立授牌仪式,同时,配合当地名医、专科世家后人的义诊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打“千年越医”品牌,受到领导、专家、同行的好评,也深受百姓欢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亲自为《越医千年》一书作序,高度评价越医在祖国医学史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今天弘扬越医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这两部书也被专家誉为浙江省中医药文化精品工程的首批成果。
2009年6月,“越医文化”入选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合我市创建浙江省卫生强市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实施,11月1日,绍兴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浙江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绍兴市卫生局、绍兴市中医药文化研究所、绍兴市中医院承办的全国首届越医文化论坛暨张景岳学说研讨会在绍兴成功举行,王国强局长亲临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中国中医科学院曹洪欣院长,全国十多所中医药大学的校长及有关学者、专家200余人参加大会。会上,绍兴市政府首次对十位名中医进行命名表彰。这对我市成功创建省卫生强市,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更上一层楼,打造越医品牌,起到积极作用。
2010年,结合我市新医改政策的实施,我们把弘扬越医文化工作融入到新医改实践中去。我们以越医的良好医德,教育激励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用越医与病人间感人的故事,构建医务人员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在病人中倡导“治未病”理念,用越医专科世家的秘方妙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发挥中医治未病,简便廉验特色。在中医名院、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创建过程中,传承越医工作发挥着更大作用。绍兴市中医院是浙江省中医名院创建单位,该院的中医骨伤科是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他们结合越医中“三六九”伤科、顾氏伤科、陈氏伤科的特色专科优势,将传统中医正骨技术及文献研究作为学科的主攻方向之一,与科研结合,《绍兴“三六九”伤科文献研究》、《近代绍兴医家撰家的医籍研究》、《压端牵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伸直型儿童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研究》分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奖、绍兴市科技奖三等奖,《顾氏伤科文献研究》获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上工作的开展,既有利于越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又促进了中医名院、重点学科的创建,中医医院中医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医院、医生、病家反响良好。为切实落实习总书记有关中医药工作指示精神,2019年,绍兴市卫健委确立了立高标杆,推动市、县(区)中医院做大做强,起到引领、标杆作用;夯实基础,在“双下层、两提升”基础上,做好基层中医化工作;多元发展,扶持中药企业、民营资本中医院(中医馆),医药携手,国有民营互补,共同推动绍兴中医药事业发展;文化自信,传承、弘扬越医文化,打造越医文化金名片中医工作思路,并提出了“六个一”中医工作目标,即建造一个越医文化博物馆,打造一条越医文旅之路,培育一批越医名家(越医青苗)、名科,挖掘一批越医名方,拍一部越医宣传片,编印一本越医专著。为此,我们组织编撰了《当代越医经验方集萃》,书稿已交出版社。
筹建越医博物馆。我们的理念是要将其建活,不仅仅停留在文化展示单一功能上。我们要将其建成集中医文化展示、名医坐诊、中医文化体验、特色产品销售等功能融为一体,与鲁迅故里、书圣故里、阳明故里绍兴历史景区有机融合,让人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医文化的气息,并能时时体验,触手可及,成为绍兴文旅新名片。在绍兴市政府大力支持下,预计2021年底建成。我们还与秀水小学、鲁迅小学联合,编写相关少儿越医文化科普读物,宣传中医科普知识及越医文化相关知识,与《跟着课本游绍兴》相配合,将越医文化送进学校。
二、 重“联”字,互助互赢共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课题,向有关专家请教,联合社会有关方面一起来开展这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越医文化申报“非遗”项目时,我们向北京、杭州、本市的申遗专家、中医药专家多次请教,从申遗文本撰写,到申遗成功后如何开展工作,一次次请教,边工作边体会边总结,渐进渐深。为使这项工作能持续进行,绍兴市中医药文化研究所成立后不久,就聘请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绍兴文理学院的中医药文化专家、越文化专家为客座研究员,聘请各县(市、区)相关人员为联络员,建立起学术研究、开展相关活动的网络。续编《绍兴中医药》杂志(内部刊物),作为学术交流、传播越医文化的平台,至今已整10年,历年合订本均为绍兴图书馆收藏。通过政协平台,为保护、传承“越医文化”建言献策。由沈钦荣委员撰写、代表农工党绍兴市委会 “关于建立越医文化博物馆的建立”的集体提案,作为市政协大会交流,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重视绍兴专科世家的保护与传承”、“关于目前绍兴中医专家世家的现状及建议”的调研报告,受到相关部门重视并得到落实。近代中医名家曹炳章先生墓因附近石料场开采处于被毁危险状态,沈钦荣委员通过政协社情民意呼吁,停止了开采;又牵线华通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对曹炳章先生墓及墓道作了大规模修复,社会反响良好。我们与越文化研究会、乡士文化研究会联合开展活动,积极与杭州、温州、金华、宁波、湖州等地开展区域间交流,去机关、企业、学校、绍兴市图书馆越州大讲堂宣传越医文化。我们与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秀水小学、天姥中医博物馆、浙江景岳堂药业有限公司合作,他们都是越医文化的传承基地。
民国时期,绍兴的中药行业非常发达,有六六药行、二折兑、十大家、小药店更是不计其数。创建于乾隆17年的震元堂、浙江景岳堂药业公司等,在拓展业务的同时,都十分重视与越医文化的融合,重视企业文化。我们的传承保护得到他们的支持,他们企业的发展受到越医文化的滋润,两相得宜。
与各中医院的合作,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他们既是越医文化保护传承基地,也是重要依靠力量。将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名院、重点专科创建与越医文化传承结合起来,是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生命力所在。
三、 重“久”字,力争可持续发展
传承“越医文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并非一时之所需,只有可持续发展,其重要意义、重大价值方可彰显。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建机构,成立绍兴市中医药文化研究所,其主要责职是开展中医药学术相关研究与交流,传承、弘扬越医文化更是义不容辞的责职所在。有了专门机构,才能将专项工作做得更好。二、是订规划。制订5-10年越医文化保护、传承计划,并将筹建越医博物馆、建越医文化传承基地、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作为重要任务。学术研究方面,编印了《越医千年》、《越医文化》(初集),《张景岳俞根初医方书法》、《养生酒方》、《中医护生小方台历》、《越医名家名著名方台历》等,《越医薪传》、《顾氏伤科经验与特色》《越医文化》等分别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越医经典再造工程已选编了《景岳全书》、《类经》(精选)。《越医文化研究》项目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三等奖。举办了全国首届越医文化论坛暨张景岳学术思想研讨会,举办全国纪念张景岳诞辰455周年暨改革开放40年张景岳学术传承发展论坛,并提出了发展中医药的《绍兴宣言》,举办浙派中医首场宣传巡讲活动及越医与越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在全国有影响的活动。三是筹资金。越医文化保护、传承,离不开资金支撑,但靠政府拨款是不够的,经市政府牵线,上海越商会捐款150万,成立越医文化专项扶持资金。同时,将“越医”进行商标注册,使“越医文化”的品牌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越医文化学术研究、中医文化展示普及、名医坐诊、养生文化、产品开发等有机结合,将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方向。
四、重“新”字,与时俱进辟蹊径
越医文化属于传统医药的一部分,传统医药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部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总体本质上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年轻人对于传统越医文化认知度和归属感日趋薄弱,如果我们不对其进行传承,传统医药中的特点和优势就没有办法更好地发挥与实践,这是我们保护它的历史意义。探索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意义、现实价值,及其传播新方式,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难题。
在应对一系列现代社会健康难题,中医药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我们通过寻找一些中医方案来解决这些现实难题,就是我们保护它的现实意义。就像今年抗击疫情中医药发挥出了其独特的治疗效果。传统文化本身是根植于传统文化,我们基于传统文化进行一些医疗社会史、教育史等相关研究,这是它的文化价值。我们平时看到的本草图谱、医家手写方药、流传于民间的一些写本、抄本等本身便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就是传统医药惠利于民,传统医药兴盛也可以推动中医药产业的繁荣。将中医经典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古方今用、将经方应用于当代疑难病治疗的思路,将汤剂制成丸剂、散剂、针剂等现代使用更方便的剂型,也促进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这是经济价值。
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我们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医药本身,还可以将它与其他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具体载体相结合。比如我们一直在做跟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结合,举办一系列活动,在书法绘画作品中加入一些中医药元素。在传承与弘扬方面,我们定期对绍兴市中医院新职工开展越医文化的宣讲、积极开展中医药进课本、进校园、传承基地建设等活动。我们和这些传承基地之间合作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如越医文旅之路演讲比赛、越医杯征文大赛。2018年,在纪念《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一周年活动,我们与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合作,将传统医药内容与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相结合,以中药名写成对联,以中药材做成画,对年青人传播中医药文化起到良好效果。多交流也让我们开阔眼界,得益非浅。2018年,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的学者专程来访,并在日本《中医临床杂志》发表了专访文章。2019年,与张桂铭艺术馆合作举办了《天医济世》书画展,并召开座谈会,纪念越医倪涵初;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专家也来绍访问、传经送宝等等。
另外,借助新文化传播载体,如网络小说、动画影视作品、电台节目、纪录片、文创周边等,使中医药文化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我们所里的年轻人在喜马拉雅上创办了“医史茶馆”电台,讲述一些中医药的故事。今年结合疫情,做了历史上的疫病为主题进行交流和研讨。同时我们也在拍摄一些与药膳相关的短视频,包括药膳、中药茶,在哔哩哔哩网上播讲越医防疫经验,很受青少年欢迎。在网络小说方面,我们对一些医药故事、名医名家事迹慢慢地把它创作成一种网络小说,在青年人中间进行传播。这是青年人对中医药文化传播进行的一些尝试。
传承实践告诉我们,传承工作融入百姓生活,有益构建文明社会,促进实现中国梦,这是现实意义所在;调动社会多方资源,不同行业优势互补,发挥他们参与传承越医文化的积极性,是开展工作的重要方式;谋求传承工作可持续发展,是努力的目标;明确其现代意义、现实价值,适应当今年青人乐意接受的传播方式,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说,“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仅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方向,更提振了全国中医药工作者的精气神,为在国家战略中谋划中医药事业发展增添信心。我们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刚刚起步,愿向各地的同道们多学习、多交流,共同担起保护、传承、发展的责任,无愧我们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