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1840——1949)绍兴医家撰写的医籍特色略述
沈钦荣
【摘要】本文从精品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三个方面,对近代绍兴医家撰写的医籍成就作了探讨,认为它是近代中医药的一个宝藏,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
【关键词】近代;绍兴医家;医籍研究
近代绍兴医家以敏锐的思想和务实的态度,积极应对西学东渐带来的冲击和“废止中医案”的打击,创组绍兴医药学研究社,创办《绍兴医药学报》,成立“流通医药书籍有限公司”,撰写并印行了大量医籍,影响全国,波及槟榔屿、檀香山、高丽、日本,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特殊地位。本文拟从精品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三个方面,对近代绍兴医家撰写的医籍特色作一初探。
一、精品特色
近代绍兴医家撰写的医籍不但数量众多,且精品迭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民国名医精华,选了13位著名医家21种著作,绍兴医家占了7种,它们是何廉臣的《增订通俗伤寒论》、《感症宝筏》、《全国名医验案》、《重订广温热论》;曹炳章的《辨舌指南》、《增订伪药条辨》;祝味菊的《伤寒质难》。这些都是从数以百计的中医著作中经反复论证、严格筛选出来,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当时流传较广,社会影响较大,对今天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何廉臣认为我国幅员广大,民俗各异,南北土性燥湿,而这与医理息息相关,如无各地医家出验案,以析异同,交流经验,将无法促使医学的发展,于是,编辑了《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每案以病者、病名、病因、证候、诊断、疗法、处方、看护、效果以及复诊为程序,并附个人看法和自己的临证心得。何氏的新医案式在1908年4月15日绍兴医药学研究社朔望会讲上首次推出,即受同人欢迎,至本书出版后,其影响更广。何氏自谓如此立案,明白易晓,其便利有三:一便利医家填写;二便利查阅前案;三便利病家调理。改革了以前病案辞多空泛或语焉不详、不得要领的流弊,为促进医案规范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曹炳章的《辨舌指南》,为其五易其稿的精心之作。书中援引古今医籍近百家,旁及当时报刊所载的国外新知,参以已见,编撰而成。其特色是具有较高的文献和临床参考价值。书中援引了历代医家的辨舌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引述了不少不经见的医籍,如郭元峰的《脉如》、马氏《医悟》、梁特岩《舌鉴辨证》、胡玉海《察舌辨证》、刘吉人《察舌辨证心法》等书,目前尚未再版,而我们现在能从《指南》中读到这些书籍的辨舌精华。《指南》以古人经验、个人经验,参以西医新知,再配彩图,图文对照,极具临床参考价值。在今天看来,《指南》仍不失为一部察舌辨证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实用性强的专著,该书的主要观点被现行高等中医院校《诊断学》教材及《舌诊研究》(陈泽霖等著)等其他著作所采用。《伪药条辨》为福建郑肖岩(奋扬)专为辨别药品真伪的专著,书成后邮示曹炳章,请其评注撰序。早在1913年,曹炳章在绍兴药界支持下,与何廉臣等志同道合者创设和济药局,主持日常事务,刊行《医学卫生报》,并以身作则,考正传讹药品,改革不良炮炙,订正丸散膏丹方书,全国各地时有关于药品真伪信息的反馈,有意编撰一部辨别伪药的专著,收到郑氏的《伪药条辨》大有天下无双之感。细读该书,惜其门类未分,药品产地混乱,质量不齐,未免遗漏,遂将各药别其门类,条分缕析,分订四卷,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实验经验,列为每条之下,使该书质量大为提升。曹氏在书中提出了革除时弊,改良药物的积极主张,具体提出了辨正讹药厘订品种的六个方面:包括①乱真之假托;②仿造之伪品;③不精之炮制;④不良之贮藏;⑤埋没之良材;⑥删除之次货。曹氏既精医又通药,有大量第一手资料,又获得全国各地的反馈信息,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如曹氏认为浙江所产之土藿香,趁热切片,烈日晒干,贮于缸甏,使香气收贮不散,药效亦甚强,不亚于广藿香。蒲黄为蒲草之花蕊,色淡黄,是花茸花蕊相合,名草蒲黄,为佳。当时绍兴城内各药店进了另一种蒲黄,面色老黄,屑细滑如粉,入罐煎之如糊胶一般,服之令人作呕,且不能下咽,患者反应强烈。后经医家与药店仔细分析原委,始发现是这种蒲黄质量有问题,改为用草蒲黄,即无不良反应。《订正伪药条辨》问世直至今天,该书一直是药物辨伪的重要参考书。祝味菊的《伤寒质难》为其与陈苏生的问难之作。书中阐述了祝氏对伤寒病因、病理、治法的独特观点。对于外感病的病因,祝氏主张六淫原无温邪之说,且寒温皆非致病之原。所谓伤寒、温热都是一种想象之邪,根据治疗效果反溯而得。即邪病之用温药而愈认为是寒邪,用凉药而愈认为是温邪。同时,认为邪有无机有机之别,六淫为无机之邪,为病之诱因,而细菌是有机之邪,为病之主因,二者狼狈为奸,侵犯人体而发病。对伤寒发病病理,以“五种阶段”代替六淫。太阳为开始抵抗,少阳为抵抗不济,阳明为抵抗太过,太阴少阴同为抵抗不足,厥阴为最后之抵抗。对于伤寒的治疗,特重阳气的维护与扶持,认为“阳衰一分则病进一步,正旺一分则邪却一分”,因擅用附子,有“祝附子”之称。祝氏研究《伤寒论》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他,如曹炳章的《中国医学大成》、裘吉生的《珍本医书集成》、《三三医书》在丛书编辑,赵晴初的《存存斋医话》、邵兰荪的六种医案在医话、医案类书籍中,都是很有影响的。
二、时代特色
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与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宗教传播活动以及国内的政治与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它包括西方医学的传入、近代医疗卫生体系的确立、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反思等过程。医疗卫生体系开始由古代模式向近代模式转变,主要特点表现在:医疗卫生行政机构的设立;以医学团体的建立和医学期刊的出版为特征的医学社会化建构;医院成了医疗活动的中心;新型的医学教育体制的建立。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越医编撰的医著也明显地带上了时代的烙印,具体有三个方面:
1、教科书
赵逸仙在《中西医学竞争论》中提出振兴中医三条建议,将中西并参,新编医学教科书立为第一。“如欲维持医界也,第一,宜中西合参,新编医学教科书;第二,宜广筹经费,大则立医学堂,小则办医学补习科;第三,宜要求政府考验,合格者给予出身,成为医官,或为教员,本准其悬牌营业,为图进化,相驰聘于竞争剧烈之场。”其时,各种教科书应运而起,占了一定比例。何廉臣曾有《公编医学讲议之商榷》专文(《医药论文初集》),在答山东诸城王肖舫来函问为何没有将《通俗伤寒论》卷下及《增订叶氏药学指南》编著完璧,何氏答曰“弟意在访求医材,汇编讲议,故亦置之”(《绍兴医药月报》民国十三年二月第一卷二期)。可见对编撰教材类书籍的重视。由于绍籍医家傅懒园为浙江中医专门学校首任校长(1915年创办于杭州),王慎轩1926年在苏州创办女科医社,1934年改组为苏州国医学校,该两校的师资中不少是绍籍人士,他们编撰了大量教材,以付教学之需,在全国中医界亦有一定影响。如傅懒园的《运气学讲义》、《组织学讲义》、《众难学讲义》、《外科要旨讲义》等,王慎轩的《新中国药物学》、《女科医学实验录》、《胎产病理学》、《新批女科歌诀》、《中医新论汇编》等,而以杨质民所编教材最多,有《内经讲义》、《症候学通论》、《药物概论》、《方剂学》、《内科学讲义》、《外科学讲义》、《推拿术新编》等,其所著《内经之哲学的检讨》更是影响深远。其它,尚有徐究仁《医学通论讲义》、《方剂学》,傅炳然《药物学》,王治华《药物学讲义》、《药物纲要》、《诊断学讲义》,邢钟翰等编《药用植物学》,邢熙平《种痘讲义》,王普耀《伤寒学讲义》等。上面所提到的都是专门为学生定制的教材,也有本来不作教材,学生以为好,才作为教材的。如何廉臣的《实验药物学》,是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绍籍学生徐幼耕假期回绍时见到的,带回学校后,学生及老师都觉得作教材很合适,遂定为教材,校长傅懒园专门作了序言。由于当时医生的考试由警察所主管,警察所委托绍兴医学会具体负责考务事宜,何廉臣等人还编撰了《绍兴医学会课艺》、《绍兴县警察所考取医生试艺选刊》等书,这更是当时特殊时代的产物。
2、科普类书及译著
杨质安《国民卫生宜重饮食论》谓:“余读《卫生学论》,至慎重饮料,辨别食品,不禁喟然曰:西人知摄生哉”(《绍兴医药学报》乙酉年五月)。随着西方科学思想的渗入,绍兴医家中有识之士,逐渐重视关注民生健康,欲必革日常饮食卫生陋习,这些书籍以“简便”为主义,以“灵验”为要点,虽不足与《万国药方》抗衡,但影响亦不小。有张若霞的《食物治病新书》、《中西合纂实验万病治疗法》,王景贤的《家庭实用良方》,曹炳章的《家庭卫生饮食常识》、《痰症膏丸说明书》、《鸦片瘾戒除法》。译著有张若霞译《药草与毒草》(日本筱田平三郎原著)。
3、中西汇通类医籍
医籍中出现了将中西医进行比较,并试图进行汇通的思想。如杜同甲《白喉忌表抉微驳议》中载:“凡感邪喉病,宜照感邪治法;凡疫痧喉病,宜照疫痧治法;至白膜喉病,则莫若延西医照实扶的里注射血清为最有效。”曹炳章的《辨舌指南》,“凡生理解剖之实质,则参用西法;气化理想之经验,则仍宗中医”(绪言)。何廉臣的《实验药物学》,以中医传统药物学理论为主导,旁参西医实验研究成果,并以临床经验佐证。张若霞《通俗内科学·自序》:“近来西医流入,别树一帜,遂发现中西医学竞争的世界。”“余希望吾国医家,不分疆域,不限种类,悉心研究,使古今中外学说,融会而贯通之,非特病者幸福可期,而医者治疗方法,不无进步也。本书病理多采新学,处方均用中药,详揭内科诸病,分病因、症候、经过、类症、治法各节,学说既新,利权亦不致外溢。文字浅湿,开卷了然,作中西汇参之内科学读可,作通俗方书读亦可。”赵晴初《存存斋医话》,主张医家当参阅西医书与《医林改错》。所录“脑散动觉之气”一说,即引自《主制群微》对于脑和神经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的描述。如所谓“脑皮分内外层,内柔而外坚”,当是指硬脑膜与蛛网膜。亦有直接以中西医命名的著作,如何启运《中西一贯伤寒圆机奥义》等。
这类书籍是当时时代的一大特色,虽然尚处于初探阶段,但对于我们今天编撰教科书、科普书、译著,以及进行中西医汇通的探索,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是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三、地方特色
绍派伤寒以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而得名。《通俗伤寒论》何秀山序曰:“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它发端于明代,成熟于清末民初,是绍兴医家创新精神的最好体现,而其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反映在医籍中,可分两类:
一类是以《通俗伤寒论》为代表。《通俗伤寒论》原系俞根初手稿,凡三卷。书稿由俞氏赠予何秀山,何秀山遂整理加按,何秀山之孙何廉臣再予勘订补充,于1916年首次在裘吉生主编之《绍兴医药学报》上陆续刊出,并在该社出版的《医药丛书》中以单行本出版。1929年8月何廉臣谢世,廉臣哲嗣幼廉,力请曹炳章助其整理完全。曹氏乃将前印之稿,分编分章分节,重为编定,卷册匀分为十二卷。其原文不删一字,原书之中下未成二册,悉照何廉臣预定目录编次,整理残稿,依次编述,其原稿有缺失者,根据平时与何氏朝夕讨论之经验学识,为其撰补,之间有实验心得,另列“廉勘”之后,附入发明之。历时二载,始告竣工,全书增为四编十卷十二章。1934年5月上海六也书药局出版,卷首有曹氏所撰《通俗伤寒论诸言》,末附曹氏所编《历代伤寒书目考》。是书既出,赞誉四起。张山雷谓该书“且言虽浅近,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老医宿学,得此而且以扩充见闻,即在后生小子,又何往而不一览了解,心领神会”(《增订通俗伤寒论·序》)。徐荣斋于1944年起,历时十一年,撰成《重订通俗伤寒论》。徐氏每节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补充加注。如第十二章中的“病中调护法”一节,就是徐氏新增的。另外,还补充了陈逊斋的“六经病理”、姜白鸥的“脉理新解”,对原书亦作了一定的删减和修订。 是书1955年由杭州新医书局、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通俗伤寒论》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创建了完整的绍派伤寒理论,包括“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径”的寒温一统观,望诊重观目,辨苔划分六经,推崇腹诊;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用药轻灵,喜用质轻芳香、生品鲜汁的用药特色;专设瘥后调理诸法的诊疗规范,于仲景伤寒学派、吴中温病学派之外,别树一帜。
另一为非《通俗伤寒论》类。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感证宝筏》,校刊许叔微《伤寒百证歌注》、日本丹波氏《伤寒广要》、《伤寒述义》、浅田栗园《伤寒论识》,编著《湿暑时疫治疗法》、《增订时病论》;曹炳章《暑病证治要略》、《瘟痧证治要略》、《秋瘟证治要略》;周伯度《六气感证要义》,张畹香《暑温医旨》,胡宝书《伤寒十八方》,赵晴初《存存斋医话》,黄寿衮《梦南雷斋医话》,张鲁峰《馤堂医话》,六种《邵兰荪医案》等,进一步阐发了绍派伤寒的学术观点,丰富了绍派伤寒的学术内容。
近代绍兴医家撰写的医籍所取得的成就,是近代中医药的一个宝藏,值得进一步挖掘、研究。“不以道德救其心,不以文化救其疏,而欲起中医于危亡,必不可得”(《珍本医书集成•秦伯未序》)。谨以秦伯未之语结束本文。
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软科学项目(编号2005年第5项),获2008年绍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作者简介:沈钦荣(1963-)男,浙江省绍兴市人,主任中医师,学士,从事中医骨伤临床研究及越医文化研究,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医文化)传人。电话:0575-89102263 1300460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