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吴越医家交流纪略

信息来源: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22-01-18 : 访问次数: 5790

返回列表
字号: AAA

吴越文化交流缩影

——近代吴越医家交流纪略

 

沈钦荣

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  吴越两地渊源深远,由于地域、习俗及文化相近诸因素,近代吴越两地医家交流密切,感情深厚,促进了学术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  近代  吴越医家  交流纪略

 

近代绍兴医家在何廉臣、裘吉生、胡震、曹炳章等人的引领下,成立绍兴医药学研究社,创办《绍兴医药学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大力宏扬具有地方特色、创新精神的绍派伤寒学说,在全国影响较大。吴越两地渊源深远,由于地域、习俗及文化相近等因素,绍兴医家与外地交流最密切、影响最大的当首推吴中医家。近代吴越两地医家的密切交流,也成为吴越文化交流的缩影(本文吴越所指的地域为目前绍兴与苏州、无锡等地)。

吴鞠通《医医病书》载:“余在绍兴治赵大兄伏暑大喘,(石膏)每剂必以半斤一斤之多,而后喘得稍减,连用七八剂,或十数剂,而后喘定。迟数日又发,脉必洪大,期年之间,用至一百七八十斤之多,而后大愈。”〔1〕可证吴氏到过绍兴。赵晴初《存存斋医话》也载:“因忆族兄云涛病痰饮气喘,身躯肥胖,行不数步辄喘甚,因偕同志聘吴鞠通来绍,时道光乙酉也。”〔2〕与之相吻。章虚谷《医门棒喝》“评《温病条辨》”云:“是评成于嘉庆年间,至道光乙酉夏初,适吴鞠通先生到吾绍,余将此稿托友请教鞠通先生,而鞠通先生竟无回报,不知其意何居?丙戌春,鞠通始以覆函评稿相示。攻玉之言,不可不记,爰为之一一照刊。特以‘吴评’二字志之,以待海内高明之鉴明。”〔3〕吴、章虽未谋面,但两人的文字交流凿凿。据载,章虚谷尚游学广东、河北、苏州等地。

赵晴初“在中年时,最喜访道,申江与凌嘉六先生交相善,江苏与马培之先生谊尤深,曾为之跋《纪恩录》”〔4〕。能为马培之《纪恩录》写跋,可见两人情谊非同一般,亦可知赵氏医名之盛。赵晴初一生好学,乐与人相互析疑辨难,“苟遇疑难危证,或通函讨论,或函邀会诊,自备旅资,不向病人索酬”〔5〕。杨质安《乡隅纪闻·存存老人》载:(赵晴初)“与同里张畹香、江墅陈载安司铎、乌程汪谢城诸公精研医理。”〔6〕汪氏乌程人,任会稽县学教谕,长期居绍,擅医。

何廉臣曾寓苏垣一年,居沪江三年,每遇名医辄相讨论。何氏自云:“惟于苏垣傅星槎老伯处唔马培老,晨夕谈医,颇得一二要言。大旨为医学一道,半以医案为师,半以病人为师,一可鉴古人方案之优劣,一可调查平日治疗之分数,旨哉斯言,可谓阅历有得矣。与余感情亦最厚,承其面赠《纪恩录》及马评《外科全生集》、《验方新编摘要》各一册。”〔7〕何氏《感证宝筏》,为归安吴坤安原著,吴氏为姑苏叶、薛两大名医之高足,其学问经验咸集于是。何氏号印岩,可见其对叶天士仰慕之意(叶天士号香岩),何氏受叶、薛之说深矣。何氏在《浙江永庆局朱氏膏药之绪论》中谓,如吴尚先先生之膏药大家,洵扼古今外治之纲要。宜乎镇江名医袁桂生先生啧啧赞成吴氏膏药之灵验。前清潘伟汝中丞退老后,在苏州创设施送医药局,亦折衷于吴氏,按日施济数百人,专以给膏药为主。曩者唔到在苏友人云:用之多有奇验。吾绍老友朱阆仙大善士,仿吴氏法而推之广之〔8〕。可见何氏于吴中医家之稔知。

裘吉生与吴中医家多有交往,而与周小农(名镇)、张汝伟(名谔)尤善。1922年,裘吉生五十岁生日前,突然收到了周小农寄来的贺信与寿仪。周小农在贺信中说:“因忆壬戌之岁,为先生五旬大庆……谨备洋趺两元,聊申祝敬,不腆之仪,万勿固却。”〔9〕裘吉生颇为感动,一方面将周函刊登在《绍兴医药学报》,同期还刊出裘氏的谢函,题为《谢复周小农拟将祝款移助报社》,谓“元(裘氏名庆元)老母在堂,儿女皆幼,自己几忘岁月,千里友人,反为我纪念年龄,遥赠钞币两元而寿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此二语其为元与?公今日今事之所发, 拜领下感惭无地,惟有将此款移助于报社,固报社得有助款,则元之办事上、精神上皆得宜于舒展,仍无异为元添寿也。如是公之赐功尤宏,元之受者且无愧矣。”由于裘吉生道德文章名闻遐迩,又兼平时广结名贤硕士,周、裘的信函刊出后,引起更多社友及裘氏亲友的共鸣,贺信贺仪纷纷寄向报社。裘吉生的五十寿庆不但做得别开生面,且为经济拮据的报社筹措到一笔经费,美传一时,裘 、周之友谊亦由此可见一斑。周小农曾录日记之清稿为《惜分阴轩医案》,裘吉生为其刊行。裘氏在主持《绍兴医药学报》时,曾成立医药书籍流通公司,该公司章程由张汝伟起草,并得到其大力支持。《国医百家》第二种《琉球百问》出版广告载:是书为“道光间吴郡名医曹仁伯先生答硫球门人吕凤仪之所问,江阴柳宝贻《评选四家医案》中之《继志堂医案》亦即曹氏之作,序中曾及是书,惜未得见,今社友张汝伟君由旧肆中购寄付刊,且加之评按,则论证设治,愈见精详”〔10〕。张汝伟尚重订《囊秘喉书》(杨龙九著),由《绍兴医药学报》社出版。吴中人士丁仲祜、袁桂生、杨燧熙等被《绍兴医药学报》社特邀为名誉编辑,而以周小农、张汝伟撰稿最勤。

值得一提的是绍籍医家王慎轩,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曾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事丁甘仁、曹颖甫。应苏州的浙江同乡之邀,于1923年初赴苏州悬壶应诊。1926年创办苏州女科医社,分设实习、函授两部教学,讲议均由王慎轩编辑。1933年夏,改称“苏州国医学社”,扩大范围添设内外小儿诸科目,聘请唐慎坊为社长,王氏任副校长兼总务主任,既为创办人又为实际负责人。1934年改组为“苏州国医学校”。该校于1937年因抗战爆发而停办,前后毕业、肄业学生总数有300余名,为江、浙、沪及其他省市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材。该校师资中除当地医家外,还聘请了沪、浙名医前来授课,其中绍籍人士有祝味菊、潘国贤、张又良等。王慎轩为推动越吴两地的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意思的是咸丰丁巳,陈载安之长子幼时喉痛数日,遍身发疱如剥皮状,痛痒难堪。医者不识,载安焦思无计,忽忆唐笠山《吴医汇讲》中曾明曰肤疮,须以蜜煎升麻拭摩治之,若不即疗必死。乃即如法治之,蜜随涂随消,二昼夜用蜜数升,遂愈〔11〕。也许冥冥之中吴越医家心灵相通也。

赵晴初曾谓:“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4〕。正是绍兴医家这种开放、无私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铸就了绍兴医学的辉煌。吴越两地医家间的交流,增进了友谊,促进了学术发展,绍派伤寒即与吴中温病学派大有渊源。

愿吴越两地医家间交流的良好传统代代相传。

 

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医药软科学项目近代(1840——1949)绍兴医家撰写的医籍研究,编号2005第6号

 

参考文献:

1吴鞠通《医医病书·用药分量论》

2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卷一·十五

3章虚谷《医门棒喝》初集卷二“评《温病条辨》”

4何廉臣《重刻存存斋医话稿序》

5曹炳章《浙江名医传略》

6杨质安《乡隅纪闻·存存老人》

7《绍兴医药学报》1908年6月第1期

8《绍兴医药月报》1924年5月第1卷第5期

9《绍兴医药学报》1920年2月12卷第2期

10《绍兴医药学报》1918年6月第8卷6号原86期

11陆以湉《冷庐医话》卷二·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