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人的养生智慧

信息来源: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22-01-18 : 访问次数: 5435

返回列表
字号: AAA

绍兴人的养生智慧

 

沈钦荣  绍兴市中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

 

绍兴是名士之乡,历史上绍兴出了许多名人,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诗人、书画家等等,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绍兴师爷”更是名闻天下,绍兴人成了智慧的化生。在对待如何养生这个于事业成功、家庭幸福息息相关的问题上,绍兴人与众不同的智慧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不妨作一探秘 。

 

哲学家王充的养生智慧

———养气爱精                                                                                                                                 

王充(27~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一生坎坷,仕数不耦,自始至终不能为世所容。为了追求真理,他奋笔疾书,创造了                                                                                                          一部绝世之著——《论衡》。他是我国东汉前期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最具有怀疑精神的思想家之一。王充生逢战乱,又身处潦倒境地,能享古稀高龄,实得益于他的养生智慧。

《后汉书·王充传》载:“年渐七十,志力衰耗 ,乃造《养性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其具体方法是“养气自守,适时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论衡·自纪篇》)。由于《养性书》已经失传,我们不能了解其更多的精彩内容,从“裁节嗜饮,颐神自守”的观点看,《养性书》应属于黄老思想的著作;从王充寿至古稀,并能“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后汉书·王充传》),可以证实他的养生经是管用的。

王充值得后人重视的另一个养生观,是反对“尊古卑今”的陋习。东汉是一个被尊古思想禁锢的时代,一切都被认为是古人好,反映到养生的观点上,“古人质朴而体强,今人欲多而体弱”的观点十分流行。王充则认为“寿至于百,万世不异”(《论衡·齐世》),天年(古人认为人之寿命能活一百岁,称之为“天年”)之长短,体质之好坏,古今有差异,但就天年来说,并不存在今不如昔的问题,只能说养生得法的人,比不注意养生的人要健康长寿;上古之人能“春秋皆度百岁”,今人只要注意养生,完全可以同样做到。王充这一尊古不薄今的思想,一直为后人推崇。

     

诗人陆游的养生智慧

———巧思安能敌拙修

     陆游(1125—1209),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人。陆游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存诗最多的诗人,现尚存9000多首,他一生与诗打交道,与医道亦有不解之缘。他年轻时就好方伎之术,有“少时喜方药”之句(《春日对花有感》《剑南诗稿》卷七十五,下书名略)。五十一岁在成都任四川制置使参议官时,曾整理过祖传的《陆氏集验方》。后来,在江西抚州任上,以历年宦游所积累的民间药方,选刻了一本《陆氏续集验方》(见嘉靖四十年《浙江通志》卷五十五·艺文志)。晚年隐居山阴,他一边读书耕作,一边行医乡里。“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山村径行施药》,卷六十五)。陆游于养生亦颇擅长,在古稀之年,不但齿老目明,而且尚能登山、荷锄。“才智不足狂有余,此身老健更谁知?齿牢尚可决干肉,目瞭未妨观细书”(《老健》,卷二十七),“老翁垂七十,不复叹头颅。……独有欣然处,登山未用杖”(《老翁》,卷二十七),“行年七十尚携锄”(《贫病》,卷三十);至八十四岁时,还“筋骸胜拜起,耳目未盲聋”(《人寿至耄期》,卷七十七)。更令人羡慕的是,他在暮年还保持着天真浪漫的童心,精神面貌极佳。“老翁垂七十,其实似童儿。”(《书适》,卷二十六)。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放翁晚年的健康体魄和良好心态是值得羡慕的。

     陆游的养生经验有三点给后人的印象特别深,一是他的自爱精神。可以说,一个不知自爱的人,绝不可能成为养生家。而在陆游诗中时时透露出强烈的自爱意识。“少狂欺酒气吐虹,一笑未了千觞空”(《同何元古赏荷花追怀镜湖旧游》,卷五)。陆游年轻时以豪饮著称,但为了健康,忍痛割爱。“余年亦自惜,未忍付酒杯”(《晨起》,卷三十四)。并把疾患的发生归罪于自误,不怨天忧人,意味深长。“爱身过拱璧,奉以无缺亏。孽不患天作,戚惟忧自治”(《养生》,卷五十四)。二是未雨绸缪的思想。“疾患初萌芽,未有旦夕危。每能自省察,百鬼安能窥?一怠生百疾,速死乃自诒”(《病中有述二首各五韵》,卷七十五),“人生忽如瓦上霜,勿恃强健轻年光”(《读老子》,卷四十四),忧身如忧国,畏病如畏乱;此身虽幸健,敢作无事看”(《病戒》,卷七十七),这种未病先防的观点,对有志养生者极有指导意义。三是他的养生方法所体现的积极性和可行性。陆游认为“巧说安能敌拙修”(《默坐》,卷二十五),说不如做,要获长生就得脚踏实地去实践。“圣门初岂远,妙处在躬行(《铭座》,卷七十七)。

陆游的养生方法很多,但都普通易学。吐纳、导引、按摩是陆游常用的养生方法。“老生要是常谈尔,吐纳余闲即按摩”。“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妨效五禽”(《春晚》,卷六十六)。“朝哺两摩腹,未可笑幽居”(《幽居》,卷七十五)。陆游深知吐纳、导引、按摩对养生的重要,“人生若要常无事,两颗梨须手自煨”。

梳头、洗脚,是生活中经常要做的小事,陆游把它与养生联系起来,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一课。“破裘寒旋补,残发短犹梳”,“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陆游梳头之勤,可见一斑。明代焦竑《焦氏类林》云:“冬至夜子时,梳头一千二百次,以赞阳气,经岁五脏流通,名为神仙洗头法。”梳头的作用,不能等闲视之。

“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脚部是足三阴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的终止点,踝关节以下有六十多个穴位,现代经络专家还发现,脚部有五脏六腑的投影,因此,坚持每天睡前洗热水脚,有补肾强身、延年益寿之功。

陆游养生十分注意饮食宜忌。“老无声色娱,戒惧在饮食。要须铭盤于,下箸如对敌”(《病中有述二首各五韵》,卷七十五),“起居饮食每自省,常若严师畏友在我旁”(《病起杂言》,卷八十)。主张饥饱适度。“衣巾视寒燠,饮食节饱饥”(《养生》,卷五十四)。把肥甘之品视为毒酖、奸佞。“倩盼作妖狐未惨,肥甘藏毒酖犹轻”(《养生》,卷四十三),“羔豚昔所美,放斥如远佞。”在长期的素食后,既知素食之美,亦获素食之利,竟欣然忘肉。“食常羹芋已忘肉”。陆游食养的另一特色是好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食粥》,卷三十八)。陆游认为老人食粥尤宜,“淖粥称衰翁”(《午兴》,卷二)。若与健脾益气的山药同煮,效更佳,胜过“琼糜”。“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陆游的长寿,还与他注意情志调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调摄情志的方法也挺特别,颇有“书卷气”。一谓赏梅怡情。陆游爱梅成癖似林逋。“移灯看影怜渠瘦,掩户留香笑我痴”(《十一月八日,夜灯对梅花独酌,累日老甚,颇自慰也》卷四)。“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梅花绝句》,卷五十)。哪里有梅花,哪里就有放翁的足迹;而一旦见了梅花,则“愁欲破”“睡过春”。“放翁年来百事惰,惟见梅花愁欲破”(《芳华楼赏梅》,卷九),“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二谓读书忘犹。陆游自称“书痴”。客来不怕笑书痴;”(《读书》,卷十四)。“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一笑语儿子,此是却老方”(《抄书》,卷十二)。“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断碑残刻亦在椟,时时取玩忘朝饥”。读书忘忧,堪称颜回第二。陆游就是从赏梅、读书中获得心里安慰而有助延年益寿的。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心里安慰法并不是假想的虚无的疗法,是有物质基础的,即人在得到安慰时,体内可产生一种结构与真吗啡相近的化学物质­——“内生吗啡”,从而对人体产生有益的调节作用。

陆游的养生方法,不猎奇,简便易行,从被人们忽略的日常饮食起居着手,“祸福在呼吸,恐惧兼寝饭,人所忽不省,我思尝熟烂”(《病戒》,卷七十七),把养生之法寓于生活之中,有理有据,可学可行。

 

医学家张介宾的养生智慧

                    ———中年求复

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会稽人,明代著名医学家。少年随父游历京师,壮年从戎,遍历东北各地,后卸职回来,以医为业。黄宗羲称“谒病者辐轴其门,沿边大帅皆遣金币致之”(《南雷文定》前集卷十)。可见当时医名之盛。晚年隐居山阴,一面悬壶济世,一面潜心著述,所著《类经》、《景岳全书》为后人推崇,擅用温补之剂,为温补派代表人物。

张氏以为本来人人都能享尽天年,度百岁乃去,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并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外部因素有三:其中“天刑”有寒暑不时,灾荒荐至;“地杀”有旱潦无方,水火突至;“人祸”有争斗伤残,刀兵屠戮。“孽由自作而致不可活者”的内部因素由“六杀”:谓酒、色、财、气及功名之累、庸医之害。

张氏的对策,对前三者,“得天者,天庇之;得地者,地庇之;得人者,人庇之。得此三庇,即得生之道也;失此三庇,则失生之道也。”对后面的“六杀”之防,谓“酒杀可避,吾能不醉也;色杀可避,吾能不迷也;财杀可避,吾能不贪也;气杀可避,吾能看破不认真也;功名之杀可避,吾能素其行藏也;庸医之杀可避,吾能相知以豫也。夫如是而培以为善,存以无欺,守以不能险,戒以毋侥幸,则可全收其效矣”(《景岳全书·传忠录·天年论》)。诚为金玉良言。

张氏对先天(指禀赋、遗传)、后天(指后天的调养)与健康长寿的关系作了剖析。认为:“两天俱得,其全者,耄艾无疑也;先后俱失其守者,夭促弗卜也。若以人之作用言,则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后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景岳全书·传忠录·先后天论》)。对于“慎”的具体含义,张氏说明道:“所谓慎者,慎情志可以保心神;慎寒暑可以保肺气;慎酒色可以保肝肾;慎劳倦饮食可以保脾胃。惟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惟福可以保生,祈福者切勿欺天。但使表里无亏,则邪疾何由而犯,而两天之权不在我乎?”(同上)这那里只是养生之理,把做人的道理也讲得明明白白。

中年时期是人体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我国古代对此早有认识。中医经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四十以上,即顿觉气力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为此,张氏认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景岳全书·传忠录·中兴论》)。认为“国运皆有中兴,人道岂无再振?”中年求复,可使“老者复壮,壮者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倡不能在衰老之后再重保养。

张氏把求复的重点,放在振元气、重养形、补精血三个方面。“求复之道,其道何居?盖在天在人,总在元气,但使元气无伤,何虑衰败”(《景岳全书·传忠录·中兴论》)。元气即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原动力,但元气是无形的,是通过人的形体反映来的,如面色红润、精神光泽、形体结实、行动灵活等等,即是元气充足的征象。而形体又是以精血为基础的。“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故“养生者,不可不先养此形”;“善治病者,不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故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景岳全书·传忠录·治形论》)。

张氏认为补精血的最好办法是药饵。“然用此之法,无逾药饵” (同上)。在他的《新方八阵》中,主要有大补元煎、左归饮、三阴煎、两仪膏等。常用药物有熟地、萸肉、菟丝子、杞子、人参、当归等。张氏因在临床好用、擅用熟地,故有“张熟地”之美誉。

说得通俗一点,人犹如一辆汽车,“中年求复”的道理犹如汽车的五万公里保养,在一定时期给予全面的检修养护,而不是到了汽车坏了、开不动了再去修理。定期养护与出了毛病再去修理,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百姓的养生智慧

               ———气宽寿长

绍兴的老百姓对养生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从绍兴人的风俗、方言中可以体现出来。

衣:在穿的方面,重视“冻九焐四”。认为四月的春天,春寒料峭,人们应多穿一些衣服,以防着凉;九月的秋天,即将入冬,不妨衣服少穿一点,先适应一下冬天的寒冷。“寒从脚起”,“人老脚先衰”,这是老年人的老话,认为下身保暖比上身保暖更重要,因此,习惯“上焐勿如下焐,下焐忽如一条棉裤”。

食:绍菜自成一系,绍兴人也称得上是美食家。绍兴人将饮食习俗与养生结合,看似平常却大有学问。“饭焐萝卜地人参”,把消食、开胃、营养丰富的萝卜比作人参,经济实惠。当然,对萝卜的食用季节也有专门要求。“冬吃萝卜夏吃姜,到老勿用看先生{指大夫}”。“斤鸡四两鳖,下筷勿肯歇”,“鲶鱼尾巴鲫鱼头,吃得讨添头”。告诉人们斤把重的鸡和四两左右的鳖,鲶鱼尾巴和鲫鱼头,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对饮食禁忌更是加以说明,“过夜茶,毒如蛇”。“桃子得病,李子送命”。“话多伤神,食多伤身”。“浓茶猛酒,少活十年”。“一勿可赌力,二勿可赌食”。“夜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酒多伤人,气多伤神”。 绍兴人还有冬令进补的习俗,进补的方法有大补药、大补酒、膏滋等,如参、茸、阿胶、枫斗、冬虫夏草之类也是常用的。

住:绍兴人喜欢选择向阳、地势高燥、依山傍水之地建屋而居。其祖先的“干栏式”建筑,既防虫兽,又抗潮湿。

行:三月踏青、放风筝、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腊月十二月左右掸尘等等习俗,都有益健康长寿。

绍兴百姓的养生态度是积极的、平和的。老年人常告诫年轻人,“朝吃粥,夜独宿,勤洗浴,自安乐”。“酒色财气,杀身四忌”。 没有高深的道理和空洞的说教,也没有特别难做到的要求,让人听得明白,容易做到,如此而行,其结果自然是“自安乐”。 绍兴百姓还十分重视心态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做做做不煞,气气要气煞”。 “乐能解百病,酒不解真愁”。“讲讲笑笑散心,勿讲勿笑要成病”。“心宽病自宽”。 “心宽体胖,气宽寿长。”强调养生犹如笋子成竹,需要日积月累,前因后果。“今年笋子来年竹,少壮体强老来福”。

 

上面所述,仅仅是绍兴人养生智慧中的沧海一粟,但窥一斑以见全貌,我们从中亦能感悟哲学家的睿智、诗人的书卷气、医家的专业水准以及百姓的“草根”特色。亲爱的朋友,你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吗?

 

沈钦荣,男,1963年12月出生于绍兴县钱清镇。现为绍兴市中医院骨伤主任中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绍兴市名中医,绍兴市第七批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带头人,绍兴市中医药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政协绍兴市六届委员,农工党绍兴市委会委员。专业主攻方向:中医骨伤和中医药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