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早期的中西医汇通实践

信息来源: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22-01-18 : 访问次数: 5799

返回列表
字号: AAA

绍兴早期的中西医汇通实践

沈钦荣

 

绍兴早期的西医

西医传入绍兴,始于清光绪年间。光绪十年(1884年),诸暨县城基督教堂设西医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2月,美籍传教士高福林来绍兴,在市区大坊口(今真神堂隔壁)租用民房开设诊所施医传教,兼售西药。清光绪季年,嵊县人袁质夫在绍兴创办宏道医院,院址在城关观前。袁质夫曾学医于杭州英人所设之广济医院。遗憾的是没几年,袁因疾早逝,医院亦随之关闭。继之者为新昌人谢佩铭,亦学医于广济医院,由武勋桥吴氏延聘来绍,设诊所于其家。后因意见不一,谢乃于西郭门内盐仓桥附近,购地自建医院,名曰神州医院。其建筑之宏丽,为绍地各医院之冠。谢氏为基督徒,着西装,每出诊必骑马,路人只要听到马铃响,即知其经过。“五四”前,谢售其屋地于陈氏,挟款北上,任军医长等职。稍后,上虞人陈继武设东湖医院于东湖。陈氏学医于日本,与日本人绵贯与三郎在上海创办中日医学校。迨革命军兴,学生纷赴后方服务,学校因以停办,陈亦回绍行医。未几,受商务馆之聘,又携眷而去。陈氏于医学研究颇深,著有《家庭医学》、《中西验方新编》等书,均由商务馆出版。1910年3月,高福林在绍兴市区设中国绍兴基督教医院(后改名为福康医院,即现在绍兴第二医院前身),并于1912年开设床位。其后较有名的西医医院有:吕春和在嵊县创办成春医局;田时霖在上虞县创办余上永济医院;汤许定、周仰川等在诸暨县创办诸暨病院;王邈达、王晓籁、王孝本兄弟在嵊县创办芷湘医院;李大桢、张爱白各在绍兴市区创办越中医院、处仁医院。

20世纪40年代初期,各县相继建立了县卫生院。日本军入侵后,各县卫生院曾整编成卫生队流动乡村,规模较大的私人医院也关门停诊。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卫生院及部分私立医院相继复业。1945年11月,浙江省立第三医院由龙泉迁址绍兴市区东街,改名为浙江省立绍兴医院(即现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前身)。1946年9月,诸暨县也建立公立医院。

绍兴早期的西医,有外籍传教行医者,有国人从欧美、日本学医,或从国内西医学校毕业后回乡行医者。西医的出现,对古城绍兴古老的中医界是一个不小的冲击,既有压力,也有动力。

 

绍兴早期的中西医汇通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面对滚滚而来的西医新知新术,不少中医感到彷徨、沮丧。而绍兴医界中之有识之士自强自立,主张中西医汇通,并进行大胆尝试,何廉臣、裘吉生、赵逸仙、傅懒园、杨则民、田晋蕃、何壁斋等为代表人物。

绍兴医家首先对中西医学进行了认真比较,试图从西医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知识,阐释中医治病机理,并奔走呼吁,提倡中医汇通。何廉臣《全体总论·绪论》谓,中医药之疗效确凿无疑,但论述“全体之各种机能,承讹袭谬,逊于西医之精确者多矣”。其《中西医学折衷论》又说:“中医则古胜于今,弊在守旧;西医则今胜于古,功在维新”,提出为求得中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提高,须“择善而从,不善而改,精益求精,不存疆域异同之见”。在他主编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锡纯中风案后的按语中指出,根据西医解剖所见,中风患者脑中多有死血和积水,因而在治疗上除引血下行、镇肝熄风外,更应采用活血化瘀法,把中西汇通理论直接应用于临床。

裘吉生在《学医方针》中指出:“学术文化,皆有融洽共同之趋势,医学岂有例外,若能取彼之长,补我之短,其结果必冶于一炉,无所谓中也西也,然后得以名之曰新医学,亦得名之曰现代化医学。”他还提出了“现代化医学之具体法”:“生理卫生与解剖学,以西说为主,参以中说之精气神各学理,因西学如一部生理学,无一气字讲及之,不知人之生者,即是气也。”“病理学,须中西合参,因西学病菌说从人之目力不得见者,如显微镜下得见之,然显微镜放大至某倍而止焉,岂知至某倍而外,无再见之物矣,故中说七情六邪为疾病之因,亦不可厚非,因七情六邪远因也,菌者近因也,一即原因,一系诱因,所谓物必自腐而虫生者也。”“诊断学,除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淘沙取金竭力整理外,凡西法之化学检查,器械检查等,均应——采取。”在药物上提出“中药为主,西药副之”,认为“国药用之无穷,取之不尽,但能从科学化整理之,自能应用裕如”。在治疗上指出,中医之固有国粹善法均宜恢复,“如加采用西医注射法及输血法、接皮法,方称十全”。

赵逸仙在《中西医学竞争论》中提出振兴中医三条建议,而中西并参列为第一。“如欲维持医界也,第一,宜中西并参,新编医学教科书;第二,宜广筹经费,大则立医学堂,小则办医学补习科;第三,宜要求政府考验,合格者给予出身,或为医官,或为教员,或准其悬牌营业,考不及格者,必须入堂补习,仍旧考取。似此整顿,则欲以医为业者,不得不振奋精神,力图进化,相驰骋于竞争剧烈之场”。将中西汇通引进竞争机制,可谓独具卓识。

傅懒园一面著书立说提倡中西汇通,一面主持浙江中医专门学校,开导学生接受西方医学新知。他在《振兴中医中药之刍议》一文中主张,欲振兴中医药,应速召集医学大家,组织医药学校,造就医药人才,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毕业后择其优者,派往欧美留学,采他邦之长以补我之短,庶中西贯通,歧黄绝学得以永久保持。该校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已重视结合现代科学,并单设一些西医课程,主要有解剖、生理、外科等。

1932年,杨则民著《内经哲学之检讨》,批驳余云岫《灵素商兑》中否定中医的错误观点,并认为阴阳概念就是对立统一的概念,从哲学的角度对待中西医汇通,有独特见解。

其他,如田晋蕃的《中西医辨》,何壁斋的《伤寒论中西通义》等,也阐明了各自的观点。

绍郡医药学研究社的成立,《绍兴医药学报》的创刊,对绍兴早期的中西汇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绍郡医药学研究社的宗旨为,“专门研究中西及日本医药科学,以交换知识,输入新理,为阐发吾国固有之医药学为宗旨”,明确提出中西并重,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学习西医,提高中医。《学报》在《请阅医药学报以重生命启》中说:“尝考德日维新,首重医学;英初变政,先讲卫生,故近今欧美日各国,医林药界,精益求精,新理新法,日出不穷,朝登报纸,暮达通衢,与国医之自私自利,秘而不显者,大相迳庭,吾侪对之能不悚惶?”指出该报“研究中西医学,凡生理病理,证治方法,以及卫生事宜,看护要则,与夫通俗简便疗法,靡不广收博采,逐期刊列报章”。从该报的内容看,《学报》成了当时中西医汇通的重要论坛。

《学报》不但发表绍地医家的见解,章太炎、时逸人、恽铁樵、张汝伟、周小农等一代名家也在该报各抒对中西汇通的看法,可见对全国的中西汇通也有一定影响。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的《绍兴新闻日报》,专门辟有《医药与社会》专栏,每逢周二刊行,由赵能谷(赵晴初之孙)主持,以“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提高中医学术之水准,介绍合理的医药常识”为宗旨,除介绍一般的中西医保健用药知识外,还发表诸如《重要传染病中西名词对照表及概说》等文章,对普及人们对中西汇通的认识,有一定作用。

张若霞《通俗内科学·自序》说,“本书病理多采新学,处方均用中药”,也是中西汇通的一种方式。

中西医之间的直接交流,是绍兴早期中西汇通的另一重要内容。1909年4月朔日医药学社例会时,特邀美医高福林参加,众会员多欢迎之,询其近今所治,何证居多。高答曰:多胃痛病;其次喉内生假皮症(即中医所称烂喉痧),用注射血清疗法最效(图2-40)。尔后,会长何廉臣登台讲演云: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不可偏废,尤不可偏执,处今学术竞争之时代,总以融贯中西,力求进步为第一要义,况现在政府及各社会,渐有扬西抑中之概,故东西医接踵而至,留学欧美日本医科之学生,源源回国,将来新旧激战,必然之势。政府已有整顿太医院改用西医之说,中西汲汲可危已可概见。当今之势,不得不取彼之长,补我之短,果能新学了然,必须比较抉择,揭彼之短,显我之长,以保国粹,为炎黄吐气。近今一班老成医士尝曰保国粹,特不谋保存之法,而徒托空言,于事终归无济。近据新学会社陈益卿君曰:我国医术积四千余年之经验,所得奇方良药,为西医所未见及者,指不胜屈,惟不能确定其作用,化验其成份,致不为西医所公认,诚可惜焉。今日欲振作之,第一宜搜经验良方,研究其作用;第二宜就本草药品,试验其效力;第三宜录古书论说之不背物理、化学、生理、病理者,辑为成书。此实保存国粹之要着也,我辈宜亟亟力行之。何氏讲演毕,与会者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1927年,绍兴中西医发起组织成立绍兴中西医协会,“以联络感情,团结团体,发展医药学术,指导民众卫生为宗旨”。

1934年6月24日(星期日),又有一批中西医名流在杜同甲寓所内聚会。杜同甲自号离尘山人,早年宦游外地,后返故里,不但热心公益事业,亦精通医道,在绍兴医界享有很高声誉,曾任《绍兴医药月报》总编多年。那天,他邀请了绍兴城内的 八位中西医名家,他们是张爱白、单轶凡、杨厚斋、裘士东、杨质安、周家枚、田康济、王铁如,除王铁如有事未到外,余皆赴会。席间议决,(一)定名:为甲戌中西医联欢会。(二)旨趣:以增加中西医界感情及研讨学术、阐发真理为主旨。(三)会议日期:定每月第一个星期日,轮值先后,以年龄长幼为序。嗣后,众人或述医理,或议时事,海阔天空,一时觥筹交错,从下午四时至晚上九时,始尽欢而散。这是绍兴早期的中西医沙龙,在全国也属先行。

为使中西医汇通理论付诸实践,1914年,裘吉生在绍兴创办中西医兼备的裘氏医院,虽然规模很小,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在当时是创举。1921年,裘氏迁杭后,筹建三三医院,这时医院已设病床数十张,聘请中西医师十数人,裘氏的中西汇通主张在这里得到很好施行。

著书立说,结社办报,介绍西方医学新说,提倡中西汇通,并付诸实践,是绍兴早期中西医汇通的重要内容,而中西医师之间的直接交流,则是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