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制】结直肠癌的科普知识

信息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14-06-16 : 访问次数: 3526

返回列表
字号: AAA

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和地区,年龄超过50岁的人更是肠癌的多发人群。为此我们进行结直肠癌知识的科普宣教,从而让老百姓对此有更多的了解,真正做到科学认识结直肠癌,有效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一)首先什么是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即我们常说的大肠癌,是指结直肠粘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二)结直肠癌有什么表现?


结直肠癌早期无明显特异症状,癌肿生长到一定程度,依其生长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右半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1)腹痛:右半结肠癌有70%~80%患者有腹痛,多为隐痛。


(2)贫血:因癌灶的坏死、脱落、慢性失血而引起,50%~60%的患者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表现。

(3)腹部包块:腹部包块亦是右半结肠癌的常见症状。腹部包块同时伴梗阻的病例临床上并不多见。


2.左半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1)便血、黏液血便:70%以上可出现便血或黏液血便。


(2)腹痛:约60%出现腹痛,腹痛可为隐痛,当出现梗阻表现时,亦可表现为腹部绞痛。


(3)腹部包块:40%左右的患者可触及左下腹包块。


3.直肠癌的临床表现


(1)直肠刺激症状: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肛门有下坠感,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晚期有下腹痛。


(2)肠腔狭窄症状:癌肿侵犯致肠管狭窄,初时大便变形、变细,严重时出现肠梗阻表现。


(3)癌肿破溃感染症状:大便表面带血及黏液,甚至脓血便。


直肠癌症状出现的频率依次为便血80%~90%;便频60%~70%;便细40%;黏液便35%;肛门痛20%;里急后重20%;便秘10%。癌肿侵犯前列腺、膀胱,可出现尿频、尿痛、血尿。侵犯骶前神经可出现骶尾部剧烈持续疼痛。


(三)怎样预防结直肠癌?


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是病因学预防和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


一、病因学预防:实际上一个人是否患有癌有两个决定因素:1、遗传基因;2.后天刺激。遗传基因有先天缺陷,也有在怀孕早期胚胎受各种原因的损伤导致,这种先天性的因素目前很难做到预防。后天刺激因素有环境、饮食、烟酒嗜好、精神压力等诸多因素组成,而结直肠癌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科学的饮食结构,合理的饮食习惯对预防结直肠癌非常重要。我们应多吃山芋、红薯、玉米、水果、新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尽量少吃油炸、熏制、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不吃有可能腐败的水果、蔬菜及食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


欧洲癌预防组织和国际营养科学联盟也提出了如下建议:


1. 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包括动物油和植物油),以鱼、禽、瘦肉、低脂奶制品代替动物油过多的肉食,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


2. 增加绿色叶类和根类蔬菜、水果的摄入。


3. 多吃淀粉和纤维多的食物。


4. 保持适当的体重。


5. 每天的食盐摄入低于5克。


6. 多吃新鲜食物,少吃腌、熏食物,不吃发霉食品。


二、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


结直肠癌的筛查大大提高了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率。那么哪些人群需要定期筛查呢?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是:30~40岁以上,60岁以上更为多见,有消化道症状者;有结直肠癌病史者;有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如腺瘤、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者;有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遗传性结肠病者;有盆腔放疗史者;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体检,每年做一次便潜血检查和肛门指诊,必要时可行结肠镜检查。


男性和女性即使没有危险因素存在,应该在40岁开始每年进行肛门指诊和大便潜血的检查。50岁开始应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低位的肠道。如果正常,需每五年复做一次。


有患结直肠癌危险的高危人群应做全结肠和直肠的检查。结肠镜检查是最好的方法,一般来说,也需要每五年复查一次。第一次检查的时间要根据危险因素来定。如果家族中有一个以上在50岁之前有结直肠癌,那就应该在40岁开始筛查(或比诊断年龄早5年开始)。如果有一个父母有家族性多发性息肉,就应该在12-14岁开始筛查。有其他危险因素如炎症性肠疾病(克隆氏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的个体筛查方案应该和你的医生讨论。


有结直肠癌或息肉家族史或有结直肠癌或腺瘤样息肉个人史的应该做结肠镜检查;任何的息肉都应该切除并每一到三年复查。如果检查正常,应三到五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有乳房、卵巢或子宫癌的女性应该在40岁开始每三到五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来源自浙江医院肿瘤科 作者:刘杏娥副主任医师 张甘露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