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读癌症防治“扶助正气,调和阴阳”

信息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14-06-13 : 访问次数: 3348

返回列表
字号: AAA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中招,每分钟有6人诊断为癌症,有5人死于癌症,人的一生中患癌概率约为22%。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那么,癌症为什么会发生?应该怎样预防呢?

        现代医学认为:肿瘤是由人体自身产生的、可以进行无限增殖的、可以由身体一个部位转移到其他部位的一种疾病,是机体在外界致癌因素作用下,细胞中多种基因突变积累的结果。西医防癌以“病”为本,主要强调病因预防,比如不吸烟、合理饮食、治理环境污染等。

        传统中医学则认为:肿瘤的产生是在正气亏虚、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基础上,外邪与内生的病理产物相搏结,气滞血瘀,毒聚痰结,久而成积。祖国医学以“人”为本,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以和为贵”,“以平为期”,与西医相辅相成,共同防癌抗癌,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把肿瘤的发病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

一、内因

1.正气虚弱

“正气”是存在于人体的具有抗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包括精、气、血、津液。其作用一是抗御外来致病因素,预防疾病,或疾病发生后祛邪外出;二是自身调节控制,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生理平衡,或病后自我修复,恢复健康。《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机体正气亏虚,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失常,各种致病因素才能入侵而发生肿瘤,人体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这与现代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密切相关的认识是一致的。

2.情志失调

人体精神情志活动中医称为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情志,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生理活动的范围,不会使人生病。只有突然强烈的精神创伤或者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的范围和耐受能力,是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长期的心情不好,情志抑郁导滞气滞血瘀,脏腑失和,日积月累而病,所以,以气滞为先导,逐渐导致血瘀、痰凝、湿聚等就成为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

二、外因

1.六淫之邪

在自然界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正常的气候现象,称为“六气”。当“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变化过于急骤,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时就成为致病因素,称为“六淫”。烟草、油烟、工业污染等都属于六淫范围,当人体被外邪所侵,影响脏腑功能,阻碍气血运行,导致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积久而成肿瘤。

2.饮食失宜

A.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都会造成气血流通受阻,产生疾病,《内经.百病始生》说:“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则并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B.饮食不洁

长期进食霉变、腌制熏烤之物,可导致毒邪损伤机体肠胃,邪滞不化,久伏体内,而致恶变。《金匮要略》说:“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六畜自死,皆疫死,不可食之。”

C.饮食偏嗜

食物的四气五味必须适宜,不能偏嗜,也不能饮酒过度。长期嗜好某些食物,就会导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偏胜偏衰,破坏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气机不利,脉络不通而出现各种病变,甚至引发肿瘤。清代何梦瑶说:“酒客多噎膈,好热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深入也。”《外科正宗》指出:“茧唇乃阳明胃经症也……食煎炒,过食炙煿有关。”

        另外,中医体质学说将人们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及特禀质等9种类型,除平和质外,其余各类型均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体质因素与发病有很大的相关性,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性。中医养生首先要明确体质类型,纠正体质偏颇,调和阴阳,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