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医文化之渊源

信息来源: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22-01-18 : 访问次数: 6230

返回列表
字号: AAA

越医文化之渊源初探

 

沈钦荣

(绍兴市中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绍兴中医院,浙江 绍兴312000)

 

摘要:“越医文化”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从越医文化的地域界定、“越医”之名的考证及越医文化形成的内外因素三方面,对越医文化之形成渊源进行探析,认为越医文化形成时的地域包括越国及特定时间内的原吴国疆域;“越医”之名起源甚早,并早已被社会认同;越医文化根植于越文化土壤中,深受其影响。

关键词:越医文化;形成渊源;理论探讨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s of the Yueyi Culture

SHEN Qin-rong  

(Shaoxing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bsidiary of Shaoxing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zhejiang shaoxing 312000)

【Abstract】“Yueyi Culture”has been included in Zhejiang Provin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geographical definition 、the name of research、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rigins of the Yueyi Culture. We conclude that the geographical formation of the Yueyi Culture includes Yue territory and within a specified time of the original Wu territory; The name origin of "Yueyi Culture" has been a long time, and has long been social identity; Yueyi Culture is rooted in and affected by the Yueterritory culture.

【Key words】Yueyi Culture, Origin;Theoretical discussion.

 

越医文化是孕育并不断发展于越地的富有中医药特色的传统文化,包含了越医的价值观念、诊疗疾病的独特经验和思想,以及越医独有的风格和气度,蕴藏着越医的坚韧意志及智慧光芒。越医文化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华,凝聚着古越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华传统医药珍贵的历史遗产,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浙江中医药的代表,是传统中医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华医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越医文化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积极申报“国遗”。探讨越医文化的形成渊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地了解其内涵,更好地发挥其现实价值。

1 越医文化的地域界定

要明确越医文化的地域界定,我们先要对越国与绍兴的地域所属作一简述。

越国是于越族以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建立的国家,于越是远古时期生活在太湖和钱塘江流域的一支古老的民族。《史记·越世家》载:“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卒,子句践立,是为越王。”《史记·越世家·正义》引《舆地志》载:“越侯传国三十余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于越。”越国的历史,自夏王朝帝少康封无余于越,至秦王朝王翦降百越之君,大约延续了1800多年,但越国历史的源头应该更早,在新石器时代于越先民已活跃于这片士地,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越国的疆域在历史上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越开始立国在会稽地区,即“封于会稽”。春秋时期其疆域以会稽为中心,据有太湖、钱塘江流域,包括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金衢丘陵一带。越灭吴后,据有吴地,后又“徒都琅邪”。战国初期,越国进入极盛时期,其疆域北起今山东琅琊,沿海而南,有今江苏北部运河以东和全部苏南地区、浙江全境、安徽的皖南地区、江西的的东境,南抵福建,并可能深入今湖南境内。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兴兵败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越始“服朝于楚”,而诸越邦国尚存,越国一度退出原吴国地区,楚、越在长江以南的分界线,大约在今赣东北和皖南西境之间。越国的中心地区是今浙江省的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金衢丘陵一带。

绍兴古称“越”,是古越国的中心,也是其国都所在地。史载大禹治水告成,在境内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于此山,因更名茅山曰“会稽”。是为会稽名称之由来。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会稽郡,领20余县,治吴(今苏州)。东汉永建四年(129),会稽郡分置吴郡,移治山阴,领今浙江境内山阴等14县。隋开皇九年(589),改会稽郡为吴州,治会稽。大业元年(605),改吴州为越州,是为越州名称之始。唐及北宋,越州治山阴,领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剡、新昌8县。此后,领县数长期稳定。南宋建炎四年(1130)四月,宋高宗驻跸越州,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之意,于翌年更元绍年;又仿唐德宗幸梁州故事,于绍兴元年(1131)十月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称绍兴路,治山阴。明、清复为绍兴府。民国24年(1935年)6月,设绍兴行政督察区,领绍兴、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7县,驻绍兴县城。1949年10月,设绍兴专区。现为省辖市,领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诸暨市,驻越城区。

越文化,从时间上讲不仅包括越立国之后的文化,还应包括越建国之前,越地先民所创造的文化,甚至越灭亡后越地的遗风遗俗。越国文化,指越立国期间的文化,从空间上讲涉及的地域不仅限于越文化的分布区域,还包括一个特定时间内的原吴国疆域内的文化,至少包括越文化和吴文化,即一般所称的吴越文化。越文化是越医文化的母体,越医文化所属的地域与越文化所属的地域是一致的。由于时代变迁,特定地域的界定也在不断变化着,为便于研究,目前越医文化研究重点涉及的地域则以绍兴市范围(包括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诸暨市)为中心。

2 “越医”之名的考证

越地“医”之记载甚早。《吴越春秋》卷十载,越王句践为鼓舞士气,对士兵说:“士有疾病,不能随军从兵者,吾予其医药,给与糜粥,与之同食。”在妇女分娩时“令医守之”以接生,并规定“壮者无娶老妻,老者无娶壮妇”。春秋左秋明《国语·越语上》亦载:“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1〕这也是历史上对“医”称谓的较早记载。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岐伯、雷公等十多位上古名医,但对这些名家,尚未使用“某医”或“医某”的称谓。殷商时期,在医疗行业出现了占统治地位的 “巫医”,但以医相称者仍很少见。李经纬先生认为公元前5世纪,始有秦名医医缓、医和的事迹记载,医为其职业,和、缓为其姓氏。考古发现战国玺中,有“事疡”、“事痈”,或“王 ”、“郭痤”,前者为从事疮疡、痈疽治疗的医生,后者指治疗失音、嘶哑之王姓医生及治疗痤疮的郭姓医生。隋唐至明清时期,医生的称呼由于时间、地域与学术水平之不同,称谓更为丰富。宫廷多称“太医”、“大医”、“御医”,民间则称“医生”、“先生”、“儒世”、“世医”等,南方多称“郎中”,北方则称“大夫”〔2〕。此外,尚有“铃医”、“走方医”、“坐堂医”、“衙推”等,也有以地区名名医者,如“京医”。

“越医”一词,据方春阳先生考证,秦越人当为越医之鼻祖。《太平御览》卷七三八引晋•孔衍《春秋后语》说:“齐桓公六年,越医扁鹊过齐,桓侯客待之”。文中的扁鹊指秦越人,“越”是他的籍贯,“医”是他的职业,因此称他为“越医”。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八《周礼音义上》说:“《史记》云:姓秦,名少齐,越人”。宋•鲍彪《战国策校注》卷三《武王》说:“按《周礼释文》引《史记》:姓秦,名少齐,越人。今《史》无少齐字,恐《释文》为是,彼时所见本未缺也。越人似非名字”。《经典释文》是一部非常权威的经学著作,《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说:“考证精博,至今谈经之士,钻仰不穷”(卷三·经部七·五经总义类)。此说虽非定论,但也是有理有据的一家之言。

据张效霞先生的考证,“越医”一词,可能首见于《淮南子·缪称训》“医骆以治病”句下东汉高诱所作的注:“医骆,越医。”明倪朱谟纂于天启四年(1624)的《本草汇言》,在“橘皮”的“集方”类目下,有“以上七方出越医顾朽匏《畅心集》”之句。顾朽匏,即顾尚,杭州人。这是将浙江医生统称为“越医”。清赵学敏利于1765年的《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诸谷部·米油》云:“越医全丹若云: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明之功,胜于熟地也。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据朱德明先生考证,全丹若是绍兴人。这是将绍兴医生称为“越医”。成书于是年的王孟英《王氏医案》一书,多处出现“越医”这一称呼。如“抵杭日招越医陈六顺诊治”等(《王氏医案·卷一》)。这是外人对越医的称谓。清·平步青(1832~1896年)在《霞外攟屑》卷四专列“越医”一条。开篇即云:“越中自昔多名医,代有传绪。”并且在“丛丛鱼复江边石,摆出新方八阵图”的自注中提到了张景岳:“景岳《类经》。梨洲比之周云渊易算,并叹为越中绝学。”作为绍兴人的平步青,在自己的著作中开列“越医”词条,说明“越医”作为“绍兴医”的代称,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身为“绍兴医”并自称“越医”的,较早的可能是何廉臣。1904年第16期《医学报》载有《越医何廉臣明经论中国急宜开民智》一文,1909年何廉臣编著的《新医宗必读》有《越医传派论》一节,何廉臣《增订伤寒百证歌注》“自序”的落款是:“民国十七年夏历十一月望,越医何廉臣识于绍兴卧龙山麓之宣化坊。”(方、张二文均引自2009年《全国首届越医文化论坛论文汇编》)

上述考证证实,“越医”之名起源甚早,古已有之,其内涵既有包括所有“浙江医”者,也有特指“绍兴医”者;有他人所称者,也有绍医自谓者。可以断定,历史上“越医”很早已形成特定的群体,并为社会所认同。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这样评价越医:“绍兴乃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并自成一派,世称越医。越医呈现出专科世家多、流派多、名医多、著述多的鲜明特点,具有重实践、敢创新、善总结、知行合一的独特个性,在中华医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为发展、繁荣中医药作出了重大贡献”〔3〕。

3 越医文化形成的内外因素

作为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丝绸文化的发源地、原始青瓷的发源地、冶金术的创造者之一、最早面向湖泽走向世界的民族,越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越医文化根植在越文化肥沃土壤中,越医文化的形成处处有其深深的烙印。

3·1越文化哲学思想的影响

越文化哲学思想对越医文化形成的影响,首推范蠡、计然之观点。范蠡认为处世行事,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提出“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国语·越语下》)。“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同上)。又认为客观事物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在经商中也处处体现辨证思想,认为“八谷亦一贱一贵,极而复反”,“八谷贵贱更相胜”(《越绝书·枕中》),根据贵贱相互转化的规律,提出理财经商的方法,“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史记·越世家》)。他以为要成事,既要根据客观形势,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国语·越语下》)。“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人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嬴缩转化,后将悔之”。对抓住时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范蠡有形象比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蹴而趋之,唯恐弗及” (《国语·越语下》)。计然认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史记·货殖列传》)。“凡人生或老或弱,或强或恃,不早备生,不能相葬”(《越绝书·计倪内经》)。范蠡的“守时”思想和计然的“备生”思想,对越医文化的形成影响深远,张景岳重阳气的学术观点、绍派伤寒重瘥后调理的特色等,无不打上其烙印。

3·2越文化的兼容思想

越地,除了于越人,还有吴人、楚人、晋人、齐人、徐人等,如文种、范蠡、陈音(著名射师)即是楚人,计然是晋人。《国语·越语上》记载:“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载:“凡四方之士来者,必朝而礼之,载饭与羹以游国中”,“量其居,好其衣,饱其食”。结其果,“四方之民,归之若流水”。越与被视为中原正统的鲁国关系密切。早在越围吴时,越王句践派人出使鲁国。据《左传》记载:哀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74年),“夏五月越人始来。”杜预注:“越既胜吴,欲霸中国,始遣使适鲁。”《春秋》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472年),“秋八月,叔青如越,始使越也。越诸鞅来聘,报叔青也。”越国不仅与中原鲁国等关系密切,就是与远隔万水千山的秦国也有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史记·六国年表》载:秦厉共公二十八年(公元前449年)“越人来迎女”。公元前449年是句践之孙越王不寿(盲姑)在位时,秦女嫁越的史实反映了两国间的关系。越文化的对外交流、兼容思想,对越医创立融伤寒、温病学说于一炉的绍派伤寒学说,及早期对西医交流、包容、吸收的态度,是有深远影响的。

3·3地域特性及生活习俗的影响

越地的社会风尚,尚武轻死,讲究习武,崇信鬼神。越地习俗,断发文身、贯头左衽、饭稻羡鱼、习水便舟、喜饮酒水。《墨子·公孟》:“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战国策·赵策》:“麻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赵之民也。”《越绝书·记地传》说越人之性,“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以”。 越地是著名水乡,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星罗棋布,因此主要交通工具是舟楫。居住流行干栏式建筑。其特点一是干燥、通风、明亮、可以避潮湿。二是房屋建筑的整体结构科学合理。这些民风民俗,与绍地特有的时病——“伤寒病”,以及由此形成的伤寒专科,越医对诊治“伤寒病”积累的独特经验、创立的学说有密切关系。

从上所述,越医文化形成时的地域包括越国及特定时间内的原吴国疆域;“越医”之名起源甚早,并早已被社会认同;越医文化根植于越文化土壤中,深受其影响。

参考文献

〔1〕左秋明.国语·越语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38.

〔2〕李经纬.中医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2-3.

〔3〕王国强.千年越医,秀若奇葩.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8月15日总第2978期

 

基金项目: 2011年浙江省中医药科研基金计划项目:越医文化研究(2011ZB153)

 

作者简介:沈钦荣(1963-)男,浙江绍兴市人,主任中医师,学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骨伤临床研究及越医文化研究。电话:0575-89102263  13605759090

 


下一篇: 越医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