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伤寒瘥后调理经验述要
沈钦荣
俞根初(1737~1799年),名肇源,以字行,浙江绍兴人,清代著名伤寒学家。俞氏伤寒之学,本仲景六经辨证之旨意,旁参朱南阳、方中行、陶节庵、张景岳、吴又可诸家之说,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賅疫证,为变通之捷诀”(《六经总诀》)新论,所著《通俗伤寒论》被医学界公认为四时感证之诊疗全书,对后世影响较大。
瘥后调理,常为一般医生所忽略,而这与患者能否痊愈关系甚大;瘥后调理不慎,常易致复发而前功尽弃。俞根初对此十分重视,专设瘥后调理一节,其内容有药物调理法、食物调理法、气候调理法、起居调理法及情志调理法。
(一) 清余邪 调脾胃
俞根初认为,“伤寒温热,大邪退后,余热未尽,元气已虚,胃虚少纳,脾弱不运”(《瘥后药物调理法》),当以清余邪、调脾胃为法。
瘥后浮肿,俞氏认为多由脾虚不能制水,治当实脾利水,焦冬术,茯苓皮、米仁、杜赤豆、扁豆、山药、木瓜、车前子、泽泻之属治之,切忌消利。瘥后咳嗽,俞氏以为这是余热恋肺,宜当归六黄汤加减,以育阴泻火,加西洋参、生地、麦冬、甘草、小麦、百合、竹叶、茯苓、莲心之类,清热养阴。瘥后发疮,乃余热淫于肌肉所致,照寻常疮症,温托妄施,或苦寒直折,断不能救,惟多服清凉解毒,兼养气血药自愈。
俞氏还认为瘥后之余邪,毕竟是强弩之末,邪虽应清,但所选药与病初之清邪大不一样。初病之热为实热,宜用苦寒清之,大而病后之为虚热,宜用甘寒。
俞氏还认为瘥后之余邪,毕竟是强弩之末,邪虽应清,但所选药与病初之清邪大不一样。初病之热为实热,宜用苦寒清之,大病后之热为虚热,宜用甘寒。
俞氏经验得出,不欲食者病在胃,宜养以甘凉,《金匮》麦门冬汤或叶氏养胃汤主之。食不化者病在脾,治当温运,香砂理中汤、六君子汤主之。伤食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病在不及消化;停食指不论食之多少,或当食而怒,或当食时病在气结而不能化。治伤食重在食,或吐或下或消;治停食重在气,惟理气兼之以消,吐下之法不任。
(二) 慎食忌 重食补
俞氏谓,伤寒温热之症,多属胃肠伏邪所致,胃肠已失其正常消化力,最宜忍饥耐饿,平卧安静,热退舌净无苔,始可渐进粥汤,渐进渐厚,不致转复。
进食之法,俞氏视舌苔渐净,即渐进谷气以扶正胜邪。其法,先用荷叶擦洗杓器,次用青竹叶带水一滚,倾去竹叶,止用净水一碗,次入嫩鲜芦根指大数寸,置汤中一滚,再去芦根,次入陈冬米研磨之粉,法以水搅和粉,澄去沉底粗者,止取上浮细者,入汤煎中,数沸后,粉糊已露,芦根、竹叶气清香入胃,能回清气退浊气,有湿化湿,有火清火,有痰清痰,如有燥粪,自能润下之。俞氏称之为“伤寒瘥后进食第一法也”。
俞氏还告诫病家,今之为父母者但狃于平昔之爱好,止记伤寒之不吃粥饭,而床头果品,枕边酸甜,一概不禁,不知此等滋味,一入胃肠,则稠粘胶结,反助胃火里邪,其害甚于谷气。患者进食后,还应慎忌口。不但油腻腥发麹蘖炙煿,薰灼脏腑者固宜禁绝,即瓜果生冷,凡能冰伏脾胃者,亦不宜入口。惟萝卜汤、陈干菜汤疏导肠胃,细芽菜运其津液,服之有益。
俟脉症相安,渐为减药,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俞氏食补之法,但取其气,不取其味,如五谷之气养之,五菜之气充之,每食之间,便觉津津汗透,将身中蕴蓄之邪热,以渐运出于毛孔。若急以肥甘之味补之,则适得其反,其邪愈无外出之期。其所列食补中有,雪梨生食清火,蒸熟滋阴;米仁汤治肺热脾虚;淡莲子汤、芡实粥用于遗精泄泻;扁豆红枣汤,专补脾胃;龙眼肉汤,兼养心脾;鳇鲟鳔、线鱼胶(同猪蹄、燕窝、海参,或鸡鸭荤中煮烂,饮汁更佳),填精益髓;凤头白鸭乌骨白鸡,补阴除热;猪肺蘸白芨末,保肺止血等。
(三) 顺四时之气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四时寒热温凉之嬗递,是万物生长的催化剂,也是人体保持健康的重要保证。若六气太过成为六淫,或人们触风露寒,冒暑忍热,不但人易患疾,而瘥后则更易复发。《太素经》云:“适寒温者,寒无凄凄,暑无出汗,居处无犯人邪,则自自安矣”。故俞氏谓:“前贤知摄生者,卧起在四时之早晚,兴起有至和之常规,调养筋骨,有偃仰之方法,节宣劳逸,则有予夺之要则,温凉调节合度,百病不生”(《气候调理法》)。其具体方法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病后调养,当此春日融和之际,宜处园林宽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久卧,以郁生化。天气寒喧不一,不可顿去棉衣,逐渐减服,稍寒莫强忍,即仍加衣,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春夜卧时,间或用热水下盐一撮,洗膝上下至足方卧,能消风邪,利脚气。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花果。试看草枯木落,其汁液尽消竭于夏季,故一岁惟夏为疾病之生死关。夏季之病,较别季为独多,夏令调养,尤当谨慎。不论无病病后,如平居簷下,过街棚、弄堂、无窗屋内,弗纳凉夜卧,勿露卧,勿有汗当风而卧,勿使人扇风取凉,虽大热,不得吃冰水、凉粉、冰淇淋、冷粥,一切生冷煎炒炙煿肥腻甜辣诸物。勿用冷水洗面,伏热在身,烈日晒热之衣,及汗透之衣,皆不行便穿。饱腹受寒,必起霍乱,莫食瓜茄生菜,腹中方受阴气,食凝滞之品,多为瘀积,若患冷气痰火之人,尤宜忌之。
秋三月,谓之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不宜贪取新凉。凡人五脏俞穴,皆会于背,酷热之后,贪取风凉,此中风之源也。故背宜常暖护之。凡清晨睡醒,闭目叩齿咽津,搓手慰眼,可以明目。
冬三月,此为闭藏,天地闭藏,水冰地圻。当闭精养神,以厚敛藏。如植物培护于冬,至来春方得荣茂,此时若妆贼之,春升之际,下无根本,枯悴必矣。调理之法,有痰宜吐,心膈多热,所忌发汗,恐泄阳气。宜服药酒滋补,寒极渐加棉衣,不得频用大火烘灸,手足应心,不可以火炙手,引火入心,使人烦躁。不宜早出犯霜,勿多食葱,以防发散阳气。
俞氏的四时调摄法,不但病后之人十分适宜,即无病防病亦颇为可取。
(四) 洁身体 勤摩擦
俞氏谓:“吾绍之病家,一病之安危,多有责之于医,不知侍疾者对于病人,往往居处不合理,身体不清洁,寒温不适宜,卧起不定时,不但无助医家治疗之能力,实则助长病菌之孳生”(《起居调理法》)。
居处宜宽敞宁静,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室中灯火,尤宜少燃,而绍地病家习惯,凡病伤寒时疫,素重迷信,最怕鬼祟,不但夜间红烛高烧,即日中于病室床内,亦必多燃灯火为阳光。而满屋皆侍病之人,骈肩并足,交头接耳,七口八啐,汗雾交流,即使无病之人,久居此室,亦必头目昏晕,胸膈气闷,况患时病之人乎?口鼻之所吸受,肺胃之所浸淫,往往轻者重,重者即死。
病后之人,面要常擦,能使容颜光泽,血气流通;目常宜揩,每静时宜常闭目,能清心安神,或用两指背两相摩擦,能袪火;齿宜常洗擦,以去口秽;腹要常摩,使腹食消磨,秽浊不结;足要常搓,常搓涌泉穴,能去风湿,健步履。凡患病人之衣服,必须间日更换,卧床被褥,尤须清洁。“洁身体,勤摩擦,皆为病后调和血气法也”(《起居调理法》)。
另外,应留意的还有,卧讫勿留灯烛,凡眠先卧心,后卧身,卧勿张口,久成消渴及失血,不得久眠,令人失气。食后勿就寐,夜卧勿覆其头。
最后,俞氏还告诫患者应注意情志调摄。凡费力、劳心、过喜、过怒、多言多动,皆能致复。应除思虑,节言语,戒嗔怒,静心和气,使病人目见耳闻,心悦情服,有益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