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有一种头晕叫“耳石症”,它有3个特点
记者 潘秀玮
49岁的任女士这几天头晕得厉害,不敢起床,一起床就晕,躺下来也会晕,晕起来天旋地转的,厉害时还会恶心呕吐,不过躺着不动休息一下就好,但是动一动还要头晕。任女士在家休息了两天不见好转,只好让家人陪着到医院看看。
任女士来到绍兴市中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向主治中医师王志刚述说自己的病情,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颈椎病或脑供血不足。不过,王志刚医生问了任女士几个问题后,告诉她很可能是患了“耳石症”,王医师又让病人躺到检查床上做了几个动作,最终确诊为“耳石症”。随后王医师经过手法复位让患者在检查床上转了几下身再坐起来,任女士的头晕基本就好了。
王医生说,许多人听说过肾结石、胆结石,没有听说过“耳石”,其实,耳石不是小石头,而是一种碳酸钙结晶,长在内耳的平衡器官里面。“耳石症”的学名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英文缩写“BPPV”,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眩晕疾病。
王医生解释,医学定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男女发病比例为1∶1.5~1∶2.0,通常40岁以上人群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发病原因仍不明确,有人认为和体内钙的代谢有一定关系。
王医生说,从耳朵的解剖结构上看,内耳位于耳朵的最深处,主要包括耳蜗、前庭两个部分。而每一侧前庭又包括球囊、椭圆囊、三个半规管(前半规管、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球囊、椭圆囊参与感受水平和垂直的直线加速运动和重力信息,半规管主要参与感受旋转运动。椭圆囊与三个半规管相通。椭圆囊内有一个椭圆斑,耳石是附着在椭圆斑上的微小颗粒。
“由于外伤、快速甩头、机能退化等,耳石会从椭圆斑上脱落,然后掉到半规管中,只要动一下头,耳石就在半规管里滚动一下,这时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般头晕。直到头不动,耳石停止运动,头晕症状又会好转。但是头部再动,还会再次出现头晕。这样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耳石症’。”王医生表示,简单讲,耳石症的出现与椭圆囊和半规管有关。头晕是因为“耳石从椭圆囊‘跑’到三个半规管”。
“辨别‘耳石症’,主要看三个特点。头晕时有视物旋转;头晕与体位变化密切相关,起床、卧床、翻身时容易出现;每一次头晕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一分钟。”王医生说,“耳石症”的治疗方法很特殊,主要通过“耳石手法复位”治疗,同时可配合药物治疗。也有部分患者不做任何治疗可能就会自愈,因为“耳石症”有一定的自愈性。
最后,王志刚建议,预防“耳石症”要养成良好习惯,避免长时间看电脑、玩手机、打牌等;饮食上,忌饮浓茶、咖啡和酒类等刺激性饮料,还要注意低盐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平衡功能;绝经后女性及老年男性防治骨质疏松。“耳石症”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但是导致中老年人头晕的疾病并非只有“耳石症”。如果复位后眩晕仍无好转,建议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位置性眩晕,特别需排除脑梗死等中枢性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