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晚报】45岁,他主动请缨去非洲,成为“国际医生”

信息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15-09-24 : 访问次数: 4149

返回列表
字号: AAA

  

        □记者 丁建剑
  “45岁那年,我主动报名去西非,做一名援助医生。”林坚说,人在什么时候想要改变都不会晚,即使已经步入中年。林坚是绍兴市中医院的一名放射科医生,从医已经30年。
  援助马里最难的,是要克服长时间见不到亲人的焦躁情绪
  “晚上8点,下飞机的瞬间,40℃以上的高温就扑面袭来,坐在去宿舍的大巴车上,沿途只能在路灯下才能看清脸的当地人,这一切都在告诉我,真的到非洲了。”2011年7月中旬,作为中国第22批医疗队成员,林坚抵达了马里。
  这是一个全然不同于绍兴的世界,马路两旁放着很多饮料瓶,里面装着汽油在售卖。全年只有旱季和雨季,40℃以上的温度很常见。遭遇17℃的低温,怕冷的马里人就会穿起羽绒服。衣食住行,对于一个江南医生来说,都是挑战。当然,最不习惯的大概就是吃的问题了。林坚说,在马里的伙食,蔬菜只有4种,西红柿、土豆、生菜和地瓜。为了满足吃惯了家乡菜的胃口,林坚和同事们在宿舍附近开垦了一片地,这成了他们工作之余的一个休闲去处,每天早晚都会过来看看自己的菜地。林坚还向当地人买些羊粪,给蔬菜田施肥。因为阳光充足加上细心照料,虽然土地并不肥沃,但还是种出了64斤重的冬瓜,医生们开心得拍下了照片留作纪念。  
  不过最难的,是心理调节。林坚说,两年时间只有一个月的探亲假。长时间地见不到亲人,以及几乎半封闭的工作状态,是会让人变得焦躁不安的,负面情绪很容易出现。林坚的化解方法是打乒乓球、做运动、看业务书。很多空下来的时光被这些正能量的方式填满。身体练得健壮,脑子也补充了营养。 
  为了防艾滋,拿手术刀的手操起了理发刀
  马里共和国是西非的一个内陆国家,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据悉,在马里,一个保姆一个月的工资收入折合成人民币才100元,驾驶员的月收入也才两三百元,由于贫穷,很多马里人看不起病。林坚说,在西非,到处可以看到因为骨折不治而导致身体畸形的人,以及患疝气的小孩,医疗资源的匮乏由此可见一斑。 
  “马里人对中国人都非常友好,也让我们更加愿意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林坚说,在马里工作期间,时常可以看到看不起病的重症患者。“碰到过一个妇女,子宫肌瘤已有十几斤重,肚子大得像怀孕一样,动手术之后,创面很大,可她没有钱买东西吃。”林坚说,每当看到这样的情形,他常常忍不住自掏腰包,替病人买鸡蛋,就连中国带去的芝麻糊等也都送给了病人,这在两年的援助生涯里成了常事。
  除了帮助病人外,照顾好自己也需要十分注意才行。疟疾在马里是一种常见病。一次打乒乓球的时候,林坚忽觉身上发冷,看到食物没有胃口,经查,才知是患了疟疾。此后一连几天高烧高热,好在及时吃了药才缓解。 
  而比疟疾更可怕的是艾滋病。马里的艾滋病十分流行,为了预防艾滋病,林坚说,在接收病人的时候,医生会首先对病人做艾滋病的快速检测,如果有艾滋病,在动手术时会更加小心一些。就连理发也需要变得小心翼翼,如果出现皮肤被割破流血的情况,就有被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为了避免这一风险,浙江一名拿手术刀的脑外科医生,在马里还学习了理发技能,和另一名护士长一起,负责医疗队的理发工作。  
  经历战争和动乱,宿舍成了商人和工人的临时避难所
  “人生中第一次遭遇到了战争,也是在马里。”林坚说,2012年3月,马里军人发生政变,国家开始出现动乱,大街上混乱不堪,从未有过的危险正在靠近。驻当地的中国大使馆第一时间通知了医疗队,并制定了应急预案,要求大家随身都备一个榔头。当时在马里生活的5000名中国工人和商人一步步撤退到了首都巴马克。 
  “当时宿舍大院成了避难所,很多商人和工人住了进来,会议室被征用,之后地方依然不够用,我们就开始打地铺。”林坚说,枪炮声不断出现,也有中弹的马里人被送进医院,身边是因战争不断去世的马里人,后来因为港口等被袭击,城市里还出现了断水、断电的情景。好在这一切最后都平安度过。 
  在马里的两年时间很快过去,已经回到绍兴工作的林坚说,人生中有这样的经历也是宝贵的,他从不后悔有这样的体验,因为当时的一次改变,也让他看到了生活之外的世界,现在他面对工作更加平和,生活在和平年代,也让他更珍惜亲情和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