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防治

信息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16-03-09 : 访问次数: 2850

返回列表
字号: AAA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我国心血管多中心合作研究表明:长期的心血管疾病可使心脏结构和功能损害,导致心力衰竭;近20年的医学科学发展,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挽救了无数急性心血管病患者生命,但这些手段对心血管疾病的根治同样存在局限性,使生存者发生和再发心力衰竭迅速增加。研究资料表明: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国内患者至少有400万左右。

         目前,我国对心力衰竭的干预主要以医院为中心,以有症状的中晚期患者为主要对象。但受住院时间限制,不能完全做到个体化治疗,更没有全面的疾病管理、健康宣教和行为干预,而无症状的患者普遍地忽略。因此,心力衰竭的防治面临复杂艰巨的挑战,有关心力衰竭在专业主导下的基层防治以及科普教育非常有必要普及。

什么是心力衰竭呢?心脏是一个泵,负责运送血液循环到全身,一旦心脏不能提供足够的泵出功能,心力衰竭就会发生。目前我国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冠心病,这些病人的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也达到60%及40%以上,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而导致心力衰竭。

目前心血管医学界对心力衰竭阶段的简要分期:A期,是为“前心力衰竭阶段”,心脏结构无改变,主要指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也包括肥胖、代谢综合征等最终可累及心脏的患者。B期,属“前临床心力衰竭阶段”,即无症状性心力衰竭。C期,病人有结构性心脏疾病并有或曾经有心力衰竭症状。D期,病人有严重结构性心脏疾病,尽管经过充分治疗,仍在休息时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

 对A期患者  主要指对病因治疗,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也包括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的治疗。在心脏结构发生改变的源头控制心力衰竭。

 对B期患者  除了病因治疗,评估心脏结构和心功能情况非常重要,定期检查,及时调整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等,尽可能延缓心肌重塑,延长无症状的心肌结构改变这一过程。

C期和D期患者  除了上述对A期和B期患者的措施外,更多的内容需要接受心血管医生根据病人的个体化的防治方案。

      尽管心力衰竭是很严重的疾病状态,但是,我们有措施能对其评估、处置,并且能达到有效控制,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因此,我们应该不懈努力,十分重视这一心血管疾病的最后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