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提早1小时,下班一拖再拖,有她在,同事就放心
“有问题随时联系,我手机一直开机!”
记者 陈乙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班提早1个小时到医院,正式查房前先转一圈病房,20多年来,绍兴市中医院感染科主任李慧娇一直保持着这一习惯。“李医生常跟我们说‘口碑要靠自己做出来’,她就是我们的‘定心丸’,有她在,我们会安心许多。”昨天,李慧娇的同事尤志新对记者说。
下班时间一拖再拖
尤志新的手机里一直还保存着一张李慧娇会诊的照片。拍摄时间为今年春节前一天的夜里。“那段时间正好是‘疫情非常时期’,李主任在忙完病房值班工作、结束医院紧急会议和完成对发热门诊夜班人员培训后,又赶到其他科室会诊。”尤志新告诉记者,会诊期间,她接到家人来电,她回了句“准时下班”便挂了电话。“那晚李主任实在太忙了,电话里她告知家人‘一小时后回’,后又说‘再过一小时’,最后变成‘你们不用等我了’。”尤志新清楚地记得,那天,李主任中午就可以下班,但她一直忙到了晚上9点多。第二天,本可休息的李慧娇又在医院待了一上午。
“谁让我是我们医院呼吸兼感染科的负责人呢。”听尤志新这样说,一旁的李慧娇笑了。然后,她向记者介绍了当时的工作情况:每天不仅要参加医院的各项紧急会议,还要对呼吸科人员和发热门诊夜班人员进行诊疗培训。作为专家小组成员之一,她还要负责全院疑似病人的会诊,同时兼顾呼吸科、感染科的住院病人及门诊病人。“那段时间我是怎么挺过来的,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李慧娇停顿了一会,补上一句,“相比驰援武汉的同事,我这点苦算不得什么。”
“她是我们的‘定心丸’”
“那会一有发热病人,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请李主任会诊。”尤志新说,今年2月底,医院发热门诊接诊了一个疑似病例,病人80多岁,高烧39℃,呼吸困难,有慢阻肺病史,当时大家高度怀疑其得了新冠肺炎。当时医院还不具备核酸检测条件,李慧娇会诊后得出结论:倾向于细菌感染。“果不其然,该病人后来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住院两周后就出院了。”尤志新说。
李慧娇印象比较深的是另一个病例。“是外科医生来喊我会诊的,病人70多岁,呼吸窘迫,低血压、低白细胞,高烧39℃,双肺大量肺泡渗出,初步判断病人得了病毒性肺炎。”李慧娇说,当时专家组高度怀疑老人感染了新冠病毒,“经反复会诊,专家组认为应为腺病毒,后经核酸检测,老人确实没感染新冠病毒。”
“李主任每天要看10多个疑似病人的胸部CT影像。”尤志新说,那段时间,大家对“发热”“武汉”这类词特别敏感,尤其是非本专业的医生、刚工作的住院医生和初次接触发热门诊诊疗的医生,“这些医生在日常诊疗过程中难免发慌,李主任主动加微信,说‘有问题随时联系我,我的手机一直开机’。”一名年轻医生告诉记者:“在这样形势紧张的情况下,我们是病人的‘定心丸’,专业的李医生是我们的‘定心丸’。”
口碑要靠自己做出来
从李慧娇的“忙”中,同事们看到了一位专业医生对职业的执着。“即使是现在,李主任依然坚持每天提早1小时到医院,查房前,她已去各个病房走了一圈。”尤志新说。
为什么要这样做?李慧娇给出了答案:“一是了解病人病情,二是聊聊天,增进医患感情。我始终相信,好医生的口碑是靠自己做出来的。”
当然了,好医生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1998年,李慧娇大学毕业,成为市中医院大内科的一名医生。2007年,该院细分专科,有人建议她去消化科,她要求进呼吸科。“我们医院的特色是中医,但我认为,西医也不能落后。”李慧娇说,她在呼吸科一待就是11年,即使现在是感染科的主任,她仍兼着呼吸科的诊疗组长。
“做精专科,才能给予病人最精准的治疗。”采访中,李慧娇一再提及这句话。有这么一个例子:去年底,她的科室接诊了一名咯血但无中毒症状的病人,“病人是从其他医院转过来的,诊断书上写的是‘过敏性肺泡炎’,但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我给病人做了穿刺检查,发现其得的是肺腺癌。由此,我给出了不一样的治疗方案。”李慧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