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刷新5项纪录,院长写来感谢信
这是授人以渔的“务川样本”
林坚医生在指导当地的同事
这段时间,对于贵州务川仡佬族自治县中医院而言,无疑是新技术新项目的“高产期”:在绍兴市中医院援黔专家的帮扶下,该医院5天就刷新了5项医疗纪录。高密度纪录的背后,是绍兴援黔医生对“授人以渔”的那份迫切。
5天破了5项纪录
罗先生是务川凤岗县人,半年来,他一直受左肩疼痛困扰。“稍微动一动手就痛,跑了很多医院都没看好。听人说务川来了绍兴医生,就来问问,没想到还真看好了。”这段话是罗先生出院时对绍兴市中医院的援黔医生韦金忠说的,被韦金忠写进了他的微信朋友圈,并介绍了当地的一些背景:这里肩袖损伤病人特别多,医生也能明确诊断,却苦于没有设备及技术。
“必须把技术教给他们!”韦金忠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
很快,在韦金忠的指导下,当地医生一天里顺利开展了3例“肩袖修补术+肩峰成形术”。
64岁的朱女士左膝关节疼痛多年,一疼就干不了活。在有限的手术条件下,韦金忠和同事林坚完成了该医院首例胫骨高位截骨术。这项技术同样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当地医生。
之后,两人又指导当地骨科成功实施了首例髌股关节稳定术、首例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除骨科手术外,该医院放射科也在林坚指导下开启了CT增强扫描检查。
“这5项技术在5天内实施,填补了贵州务川仡佬族自治县中医院的医疗技术空白。”韦金忠说。
“把学到的技术留在务川”
林坚是市中医院放射科的医师,援黔那天起,他就开始了写日记的习惯。“记录的多是日常工作状态,等有一天回绍兴了,翻翻日记就能想起援黔这段珍贵时光。”电话那头的林坚说。
微信里,林坚给记者发来几页手机翻拍的日记:“第一天上班,我下科室了解情况,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科室早上没有交接班,也不进行早读片。我小心翼翼找了科室的负责人,告诉他这样不利于学科发展。第二天,放射科的同事们就把我感动了——人人都提前15分钟到岗,并与夜班人员完成交接。”
另一则日记里记录了“务川中医院”实施首例CT增强检查的情况:“我了解到,这里硬件设施完全到位,半年前已购买了造影剂和一次性针筒等,但这里的医生对增强CT的认知还有欠缺,比如他们对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处理、增强CT如何阅片等都不甚了解。结果导致不敢开展这项对CT来说很重要的检查项目。基于院方领导的迫切要求,我通过几天的讲解与准备,今天终于在放射科同仁的配合下,完成了‘务川中医院’首例CT增强检查。”
“这里的医护人员都学得很用心,我哪有理由不认真教呢?”林坚举例说,经常有医生拿着疑难X光片,下了班后赶到他的住所请教,“经常聊着聊着就误了饭点。”。
“再过几天我就要回绍兴了,我想尽可能多地把我所掌握的技术都留在务川。”林坚说。
“用最传统的方式表示感谢”
2017年6月4日,这个日子,务川自治县中医院院长文孝勇记得特别牢。这一天,他们医院与绍兴市中医院正式签订了五期5年的对口支援协议。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两家医院开始了帮扶实质工作。
上个月底,文孝勇专门给提供帮助的医院写了封信,“对于贵医院两年多的帮助,我想用最传统的方式——写信,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在信中写道。
信中,文孝勇列了一组数据:截至2019年8月,绍兴市中医院已先后派来4批8名骨科、重症医学、麻醉、放射等专业医务骨干开展植入带教工作。帮助新建临床专科1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6项,手术150余例,远程会诊7次……“帮扶两年多,我们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救治能力、医院社会知名度都有了极大提升。”文孝勇在信中说。
在信中,文孝勇还说了一个喜讯:2020年,他们医院将整体搬迁至新的医院。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全力做好帮扶工作,加强东西部中医医院间的联系。”绍兴市中医院党委书记毛小明告诉记者,在前期的基础上,该院还将派驻一名职能部的管理人员,协助对方医院在质控、院感、信息等方面开展工作。
记者 陈乙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