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优质资源“下沉” 群众看病便捷

信息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18-10-25 : 访问次数: 3199

返回列表
字号: AAA

在市人民医院专家指导下,皋埠镇卫生院在做腹腔镜手术。(区卫计局提供)

■ 记者 汤桂平

  

  昨天上午,五岁的康康(化名)因为哮喘复发,被妈妈带到东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市人民医院儿科专家陈啸洪就诊。“陈医生来了以后,看病不用跑上级医院,也不用排长队,太方便了!”康康妈妈说。陈啸洪每周三上午到东浦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每周五到皋埠镇卫生院坐诊,这是他这几年来定期的“下沉”时间表,大大方便了小患儿们家门口看病。

  “双下沉、两提升”,是省委、省政府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作出的重大改革决策部署。即通过医疗人才下沉、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近两年,越城区卫计局通过构建医疗联合体、健共体,充分借助市级医院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补齐无区级综合性医院短板,全面提升全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让越城的老百姓就医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医改推进中,医联体成为一个重要载体。在市人民医院技术帮扶下,皋埠镇卫生院目前已能开展腹腔镜、支气管镜、胃镜、宫腔镜、阴道镜“五镜”手术,患者无需跑大医院就能做手术。2014年8月,市人民医院与皋埠卫生院“牵手”成立我市第一家紧密型医疗联合体;4年来,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已逐步成为百姓点赞的医联体“皋埠样板”。去年以来,越城区借势市级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全面托管、重点托管、专科托管等多种模式与市人民医院、市立医院等市级医院组建17家医联体,在全市率先完成医联体建设全覆盖,有效推动了优质资源下沉。

  资源下沉的同时,越城区还借助医疗人才下沉为百姓家门口看病提供方便。前天上午,陶堰镇卫生院内的“官莉莉专家工作室”患者络绎不绝,由绍兴市中医院官莉莉主任医师及章联欢副主任医师等组成的团队按期坐诊,对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实现了动态管理。今年上半年以来,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工作室”相继成立:迪荡街道卫生院成立了糖尿病、心血管病两个工作室,府山街道成立了“沈文生团队工作室”,灵芝街道设立了“民盟同心·名医服务站”。今年6月,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越城区首家牵手省级医院的基层医院,成立浙大一院名医杨云梅专家工作站。

  而作为医联体的升级版,今年8月,越城区17家镇(街)卫生院和正在筹建的越城区人民医院,与绍兴市人民医院签约成立“健康共同体”。建设启动后,市人民医院将在3年内分层次推进“健共体”建设,实现医疗服务同质化管理,医疗资源共建共享,在建立高效的分级诊疗制度的同时实施重点学科帮扶。通过持续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变群众跑为专家跑,让群众在家门口能够享受到越来越多市级专家的服务。

  “双下沉、两提升”最终解决的是什么?实际改革推进中,受益最大的是基层医院和基层老百姓。东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医生沈静刚在陈啸洪“下沉”三年的带教下,有了很大收获。“诊断更明确,给病人的治疗方案也多了。”沈静刚说,大多数病人的病情都控制得很好,他也学了不少东西。

  越城区卫计局有关人士表示,“双下沉、两提升”推进中,通过专家的传帮带,一批新技术新项目得到应用,适合基层的学科建设也得到了发展,基层门诊业务量也明显提升。数据显示,截至到9月底,全区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344.01万人次,出院9105人,下转病人210人,上转病人6836人,市级医院共下派医务人员41263人次,“双下沉、两提升”有力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

  “小病留在基层看,老百姓的认可度也高了。”区卫计局相关人士说。最近三年,在第三方组织的民生工作调查中,群众对越城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名列前茅,皋埠、马山、孙端、东浦、斗门等多家基层卫生院还分别荣获“全国群众满意卫生院”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