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秀玮 通讯员 沈兴潮
8月14日,黄阿姨给绍兴市中医院脊柱关节科的凌义龙主任及韦金忠诊疗组的医生们送来了锦旗,感激地说:“现在不用再关在家里了,终于可以去外面走走了,多亏了中医院骨科这些医术高超的好医生。”
原来9个月前,57岁的黄阿姨搬重物出现腰部疼痛,被送至其他医院就诊,接诊医生考虑为下腰部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引起该症状,请上海专家行下腰椎多节段减压融合术,但术后出现行走时人往前倾、迈不开步子及下蹲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后经多方求医仍无明显改善。
多方打听后,黄阿姨向绍兴市中医院脊柱关节科主任凌义龙求助。入院后凌义龙主任及韦金忠诊疗组检查发现黄阿姨下腰椎术后出现行走不稳、迈不开步子及下蹲困难,这在临床上比较罕见,遂带领大家查阅文献,完善相关检查。经测量脊柱全长位片发现SVA(矢状面垂直轴)超过2.5厘米、骨盆入射角为67.5°、骶骨倾斜角40°、骨盆倾斜角27.5°。数据证实黄阿姨术后出现“矢状面失平衡”,因黄阿姨先前有腰椎滑移,骶骨倾斜角比较大(俗称屁股比较翘),骨盆存在前倾,后因下腰椎多节段固定后,下腰椎丧失了一部分活动能力,对骨盆前倾失去了代偿能力,导致整个人重心偏前,故出现了行走时人往前倾、迈不开步子及下蹲困难。
找到问题的根源后,凌义龙主任率领医疗团队详细制定手术方案,经过精心的术前准备,拆除下腰椎部分椎弓根螺钉,使下腰椎能恢复部分活动功能,骨盆前倾得到部分代偿,从而改善症状。
术后一周,黄阿姨在助行器的帮助下试着下地行走,惊喜发现自己竟然能迈开步子向前走了,走得比以前稳多了。对于这份迟来的惊喜,黄阿姨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