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菁,绍兴市中医院儿科主任中医师,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从事儿科临床20余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多发病、疑难病方面临床经验丰富,主攻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尤其擅长治疗儿科咳喘、口疳、积滞、腹泻、肾炎肾病、多动症、抽动障碍等疾病。
■记者王艳
最近,一向胆小内向的小江总是频繁地眨眼、挤眉、做鬼脸,还时不时蹦出几句脏话,妈妈以为他是过于顽皮,可是多次提醒依然不改。难道是视力出现了问题?带他去医院就诊后,却被诊断为小儿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病
绍兴市中医院儿科主任中医师徐菁介绍,小儿抽动障碍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肌肉抽动性疾病。
患儿刚开始仅仅表现为眨眼、挤眉、龇牙、做鬼脸、耸肩、躯体扭动、手臂摇动或踢脚、下肢抽动等,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
还有部分患儿以发声抽动为首发症状,发出各种有音节或无音节的叫声及不适当的词句,有时常常是重复刻板的脏话。严重者还会出现模仿动作、模仿和重复语言、强迫动作或猥亵行为。
部分患儿可以自愈,但有一部分抽动症患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抽动部位增加,出现各种形态奇特的复杂性抽动,表现为冲动性地触摸东西、刺戳动作、踢脚、跪姿、走路旋转等,自己不能控制。
该病发病率约为5%,多发生在3~15岁的男孩。一直以来,由于国内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不够,经常出现被医生误诊为眼科疾病或小舞蹈症来治疗;而家长也是误认为孩子调皮、小动作多而未引起重视耽误病情,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而难以治愈。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抽动障碍
徐菁表示,小儿抽动障碍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大脑基底节发育及功能障碍引起的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有关,与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出生时生产异常、精神因素、感染及饮食因素等也有密切关系。孩子的家长及其亲属,如果曾经患有小儿抽动障碍,那么孩子的发病率会明显上升。
小儿抽动障碍的形成与儿童后天成长环境和性格养成也有关系,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比较大。爸妈对孩子管教过严、学习负担过重、长期焦虑不安、受惊吓、不良家庭环境、家庭生活不愉快等因素,孩子每天都生活在高压环境下,而情绪又得不到释放,长期下去,孩子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从而诱发小儿抽动障碍。性格内向、胆小、性情执拗、人格发育不全的孩子,更为多见。
研究还发现,如果孩子一直不能拥有自己的玩伴朋友,长期处于孤独中,或是长时间看动画片或迷恋于电脑游戏,长期进食含有很多食品添加剂的零食,也可诱发该病或使症状加重。
有部分患儿可能有轻微或不稳定的神经系统异常体征,或出现非特异性脑电图改变,大多数脑CT检查正常。患儿虽然学习困难,但智商往往正常。
积极对待小儿抽动障碍
很多人并不了解小儿抽动障碍是什么,常认为孩子是学了一些坏毛病,过一段时间就会好。徐菁表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该病是影响孩子成长发育的危险疾病之一,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还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无法认真学习,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而且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容易发生意外,需要家长的时刻照顾。
另外,4~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巨大伤害。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
小儿抽动障碍是慢性疾病,常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心理和物理调理,才能取得明显改善。
徐菁建议,家长们要对该病加以重视,及时治疗,并且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东西,培养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发现并欣赏自己的能力,在各种体验的成功中增强自信、提高独立自主的能力、教会孩子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人生和世界,使孩子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