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抢救重地,24小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临床一线,医疗安全隐患多、医务人员工作强度高、心里压力大。但急诊科医护人员立足岗位、规范急诊抢救流程、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在医院的支持下,在各兄弟科室的协助下,一次次从鬼门关中救下条条鲜活的生命,他们无愧于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下面是近期发生在急诊科里的三件事。
一、急性中毒,时间就是生命,绿色通道就是患者的生命线
7月23日,急诊科医护人员正在进行急救技术演练,突然接到120电话说:有一位男性老年患者喝了有机磷农药约300毫升,大概有半小时,5分钟后到达医院。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全体人员停止演练,做好抢救准备。患者一进抢救室,护理组在护士长的指挥下迅速开启绿色通道,给氧、监护、开通静脉血管、抽血、清理毒物、洗胃;医疗组在科主任的指挥下准确下达抢救指令、询问病史、查体。虽然患者服毒时间不长,但服毒量特大,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患者的病情迅速恶化起来:深度昏迷、全身湿冷、皮肤花斑,心率150次/分、心氧饱和度70%、频发多源室性早搏。在不到一个小时内,他们使用了拮抗剂阿托品达36毫克,是正常用量的70多倍。终于,患者有了反应:躁动、皮肤干燥、瞳孔扩大等明显好转,生命体征趋于稳定。经过积极的治疗,患者得救了,抢救室里医护人员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二、 例行巡查排除医疗安全隐患
对于急诊科医生护士来说,抢救危重患者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一切按流程来处理,时间长了也见怪不怪。而护士长诸薇薇多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上班第一件事和下班前最后一件事要巡视一下科内的危重病人,如有情况,提醒值班医生和护士。7月24日下午2点左右,120接回一个20来岁骑电瓶车摔伤的女孩。送到抢救室时,女孩生命体征稳定:血压135/111mmhg、心率78次/分、呼吸17次/分,只诉胸腹及左上肢疼痛。医生护士按照常规急诊流程处治。这一幕刚好被上班的护士长看到了,她发现虽然监护仪上显示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但其面色苍白、反应较差,这可是休克之前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啊!她立即警觉起来,叫护士再测一次血压,果然,患者血压只有90/54mmhg。哦!原来血压稍高是假象,是机体对疼痛及血容量不足的代偿反应。她立即启动了急性创伤性休克抢救流程,通知外科上级医师及麻醉科紧急会诊.........最后,患者被诊断为左肾破裂、脾破裂。由于手术及时,患者得救了,又一条年轻的生命走出了死亡的阴影,绽放出绚烂的色彩!
二、 多学科联动构建医疗安全的“防波堤”
7月24日夜,120接回一个昏迷的男性老年患者,他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患者平素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史,治疗也不规范。查体发现体温38.5℃、心率134次/分、呼吸40次/分、血压168/88mmhg,重度昏迷,双侧瞳孔缩小,口唇发绀,颈强,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即刻手指血糖显示“high”,提示血糖高值测不出。这种病人给医师的第一印象是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患者就会马上死于急性肺水肿,肺水肿的原因可能是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引起的急性左心衰。患者血糖这么高,昏迷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也可能是中风,这一诊断逻辑似乎合情合理。但患者进入抢救室10分钟后,血氧饱和度下降到60%,心率150~160次/分,双肺布满了湿性啰音,经检查排除了心肌缺血,心脏也不大,这么严重的肺水肿,进展又这么快,与心功能损害的程度极不相符。再次询问家属病史了解到患者近期身体不适,进食少,使用了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今天家人发现时,其意识模糊、大汗出,认为他是低血糖发作而给他喂了5碗糖水,过了两个多小时,看到患者昏迷越来越重,又不停的抽搐,这才打电话给120,送到医院来。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值班的张锦华医生马上判断出患者是低血糖性昏迷,急性肺水肿是低血糖导致肺泡渗出所致,而非急性左心衰引起的。因此,一般的强心、利尿治疗无效,马上进行气管插管。在气管插管成功后,从管中喷出大量的红色液体,然后患者呼吸逐渐平稳了,心率也慢下来了,血氧饱和度也上去了。经过内分泌科章联欢主任、呼吸科李慧娇副主任医师、ICU潘利平主任多学科会诊抢救,终于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里记录发生在急诊科里的三件事,只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个片段,也是医护人员(包括120全体工作人员)日夜奋战的一个缩影。在急诊科坚守着这么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不辞辛劳,平凡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