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成绩公布。绍兴市中医院在全国465家三级中医医院中排名93位,获评“A”等级,进入全国同类医院优秀行列。
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从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四个维度、34个国家监测指标进行测评排名,是检验区域医疗综合能力和水平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是一张最权威的榜单。
自2018年首次国考启动以来,市中医院干部职工凝聚共识,锚定二次创业目标,对标先进,补短板,强弱项,以改扩建项目为契机,以“学科、人才、管理”为抓手,考核成绩位次逐年上升,稳扎稳打推进现代化医院建设,开创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党建引领,树好清廉建设文化品牌
市中医院把党建与管理、业务、中医药文化建设相融合,以思想、支部、廉政和文化建设为抓手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是首批“绍兴市‘五星三名’示范医院”,在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的“三名”建设中形成了“一支部一品牌”。通过建设“莲叶·廉业”清廉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清廉建设 党史学习教育实践
在执行援非、援疆、援藏、援贵、援青医疗任务和紧急支援多地抗疫中扛起了公立医院的使命与担当。
执行援边任务
专业细化,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高地
市中医院大刀阔斧实施骨伤科专业细化,传统整复、创伤、脊柱肿瘤、关节、手足显微外科等亚专科技术进步明显,年门急诊患者达12万余人次,年手术量近万台。今年上半年,三、四类手术占到45%,关节置换类、关节镜类手术例数同比增长22.47%、42.01%,脊柱类手术量同比增长41.57%。牵头成立“浙东骨伤科专科联盟”,展现骨伤科“领头雁”风采。
引育结合,中西医协同发展
市中医院引进学科带头人,成立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MDT服务走向成熟,带动外科、内科、介入等多学科发展,外科业务量涨幅达50%以上,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等高难度手术不断开展。
消化内科建立我市首个炎症性肠病中心及生物制剂输注中心,炎症性肠病之家医患互动密切,患者满意度提升。
建立6个省级名医工作室,助力脊柱外科、内分泌等特色专科发展。CMI值连续两年在全省三级中医医院中位居第二。
中医药服务提质,迸发科研创造活力
成立中医药发展咨询专家委员会、中医药发展青年委员会和中医药发展中心,出台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七大类29个重点项目。
医院加大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连续实现省部级、国家级课题零的突破,近五年获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7项,厅局级以上项目73项,获批各类专利104项,其中2项专利权成功转让企业。
做活非遗项目,打响越医文化品牌
“越医文化”“绍派伤寒”分别入选浙江省第三批、国家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授牌医院、博物馆、企业、院校等13家国遗传承实践基地。挖掘传承好千年越医精粹,实施越医传统医术抢救保护传承项目。《绍兴中医药》杂志刊发10年余,成为学术交流、越医传播的平台。
“中医文化讲师团”“八段锦骨干队伍”活跃,线上线下开设中医养生课堂,年均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等公益活动200余场次。建设中的越医博物馆将成为绍兴文旅新名片。
做优中医药人才培养,夯实中医发展之基
坚持内培外引两手抓,注重培养中青年专技人才、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柔性聘用名医专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现有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1个、全国(省)名中医工作室4个,开展了6轮院内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现有硕博士19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名,省、市级名中医10名,越医名家3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省医坛新秀、省中医药新苗计划培养项目对象、省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十百千人才工程中医护理优秀人才项目培养对象8人。
做强中医专科专病,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现有8个省中医药重点专科、40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门诊,推广74个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形成专科专治、专病专方、术有专攻的就医模式。
中医传统治疗中心(中医护理门诊、治未病科)统筹针灸推拿等多学科优势资源,开展中医药多技术联合应用,有82种中医非药物疗法,38项中医护理技术,提供常见病种中医日间诊疗服务。
升级“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护理”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建设中医经典病房,研发系列养生产品,与民众架起新的健康桥、服务桥。
集“民生实事、文旅融合、古城疏解”功能的改扩建工程即将迎来扩建区搬迁,医院就医环境与服务品质将得到大提升。市中医院正向着建设“省内领先的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目标迈进,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市和中医药改革先行市贡献“市中力量”。